发布时间:2018/12/22 08:24:08
点击:
最近有幸获得单项校奖,惊喜之余颇有感触,在此回顾下三年多来的科创经历。几年来,花了不少时间做比赛,却一直不顺,终于在快大四时有了些收获,回头一看还真是挺感慨的。
大一时,因为有点基础,也就参与了很多的项目,不过一直没什么大的收获。
大二暑假是个转折,跑去参加了电子设计大赛。选题时选了最难的信号类,觉得报的人会少,但事与愿违,报名的都是高手。最后比赛时还不错,全部指标达标,使得我们当时一度相当自信。评审时,选此题目的队伍少而精,终究是没比过,从自信到被碾压,赛后一度甚是郁闷。
进入大三,在前两年基础上,一直进在行各种尝试,依旧收获不大。有几次很可惜,一次项目“撞车”,一次出现报名意外没能参加(参与项目后来得了国一,得到肯定很开心)。屡次不顺终究是能力不到位吧。
大三暑假,老师推荐我去参加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模拟电子系统设计专题邀请赛。作为对奇数年全国电赛空档的补充,同时作为对电赛未来的探索,邀请赛的参与者来自各大985院校的推荐。全封闭,同考试一样,不能进行任何的交流,上网查资料自然更不可能,很有挑战性。
那时在准备考研,屡次失败让我有些动摇,后来还是决定搏一把。在接到任务后,早7点到晚12点,我与队友进行了数周艰苦的准备,学习和实验可能需要的技术方案和基础知识。准备过程里我便很明显的感觉到大二时遇到的不少问题变得简单了,甚至一度不理解大二时为什么卡住。量变到质变,一切都不是偶然的,我在设计上的突破性进步,都与之前的失败尝试密切相关。之前很多次失败的尝试都只差一点点,现在补上了。最后比赛中,由于完全靠自己,基础知识水平就见高下了,令有些平时比较依赖网络与老师的队伍一时难以适应。我们通过高效的方案设计大大降低了工作量,抢出了不少比赛时间。我们在在所有队伍中器件使用得最少,同时依旧达到了所有的性能要求,一举获得了第一,继西交、东南等校之后,获得了最高荣誉TI杯。南京大学郑有炓院士给我们颁发了奖项,这是山东大学和山东省首次在全国电设系列比赛中获得最高荣誉(在此祝学校能再得个奇数年的,集齐成就)。
后来的事情相当顺利,现在回顾起来,感觉很多事情结果真是难以预料,只能是多向前推进来获得新的尝试机会,不去推进,有些本来有希望的途径可能就真的堵死了。
【作者:2015级本科生 王笑涵 来自单位:控制学院 责编:鲍皓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