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岭老师讲座参与者 周笑涵

发布时间:2018/12/14 10:01:29   点击:  

12月14日 星期五 晴

王云岭老师是基础医学院的教授,由开设死亡主题选修课并带学生去殡仪馆感悟死亡而闻名山大。这种独特的选题,开创式的模式让王老师饱受关注。

前几日山大学生会学术部便发布了讲人生活动的公告,和舍友一起被学术会的关于王教授的讲座推送深深吸引,今日晚上去聆听的王老师的讲座。

讲座主题是“让我们一起来谈谈死亡”,王老师层层递进,从历史角度、社会角度,从生命学、社会学、心理学、哲学宗教各个角度谈论了以下的纲要。

我也认认真真地全听了下来,顺便记了五页的笔记。完完全全复述老师所述没啥意思,作此文还是想结合老师的观点再谈谈自己的看法。我来谈死亡。

儒家有言“未知生,焉知死”,我们中国人是忌讳谈死亡的,“到处都在死亡,而死亡本身却被隐瞒”。这是我第三次写关于死亡的文章,比起之前的或敬重肃穆,或迷茫无知,这次的讲座给我一个新的思考角度。

每一个人从出生起就走向死亡,我们每一天都在死去,也就是所谓的“向死而生”。死亡的存在给很多东西赋予了意义,例如生命的有限,一寸光阴一寸金;例如宗教神学的诞生。

在走向死亡的路上,也许有人会考虑生命会考虑死亡。可惜快节奏社会人人行色匆匆,忙碌了一辈子,最后闭上眼的一时刻,全然不知自己为何而生。

我们要谈死亡,要从现在谈起,要从小谈起。要面对它,敬重他,不再害怕它,逃避它。因为那句话,反过来说或许更有道理:未知死,焉知生?自己直面死亡,人生的格局才会被打开。打开的是尊重生命,是追求生命意义,是克服恐惧、安顿灵魂。

说到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所有人先想到的大概都是史怀哲吧,那位怀有八个博士学位的医生选择了一生都在非洲行医。史怀哲在《敬畏生命》里将他的爱和敬意诠释到了极致。我高一的时候读过柴静的一句话“无论如何,你看到的总是你自己。死在路上的甲虫,他们像你一样为了生存而奋斗的生命,像你一样喜欢太阳,像你一样懂得害怕和痛苦,现在,它却成了腐烂的肌体,就像你今后也会如此。”这句话让我目瞪口呆地看了好久。是的,在生命这件事上,我和路边的甲虫是一样的。

我从来都不敢打虫子,从小就不打。不知道为什么,我很厌恶去做这种事情,即使不得不做,我也只会大喊一声“妈——”!蚊子吸我们的血也只是为了它自己的生存需要,就像我们也吃肉一样,这是自然的法则,人类总是以自己的角度和利益评判生物的好坏。人们说我对生命的看法偏了。可是,我敬畏这些生命。宁愿挂起蚊帐,或者拿着苍蝇拍把苍蝇从门口赶走,我也无法忍受拍死它们后手上留下的花花绿绿的液体。

在生命上,我和路边的甲虫是一样的。我也会晒太阳,会死亡,会腐烂。

我高二时在《散文》杂志上读过一篇写蚂蚁的文章,说人类很容易伤害到蚂蚁,可是蚂蚁这个群体可是走过了很长的时间,他们见证过沧海桑田的变幻,见证过恐龙的灭亡,见证了人类的历史。蚂蚁是不屑于和人类计较的。

我们敬畏着生命,敬畏着死亡,却也在追求着生命的意义。毕淑敏说“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但我们要创造出生命的意义”,苏格拉底说“未经反思的人生是不值得过的人生”。近年来,大学生自杀和他杀事件不断上升,王老师在分析背后的原因时最后痛心疾首地说“大学生死一个都嫌多!”年轻人是社会的未来,年轻人的模样是社会接下来几十年的模样。 年轻人,要去过有意义的生活。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这么醉生梦死,都是依循既有的模式活着。年轻时接受教育,然后找个工作,结婚生子,买房子,在事业上力争上游,梦想有幢乡间别墅或第二部车子,假日和朋友出游,然后,准备退休。”“我们甚至不曾为今生花过太多的时间思考。想想有些人经年累月地工作,等到退休时才发现自己已年华老去,濒临死亡,结果手足无措。”

——《西藏生死书》

思考死亡让人克服恐惧,安顿灵魂。这倒是真的。身边的同学开始消逝的时候,我难过极了,我也害怕极了,黑白无常就这样轻而易举地带走了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当然,开始思考死亡之后,我还是难过,还是害怕。可是不管是身边的人还是自己,这一天总要来到的啊。学术上现在开始重视一个词叫“死亡质量”,就是评判这个人死的好坏,是否痛苦,是否有未完成的心愿。

中国人的死亡质量在国际上排名一直是靠后的,很多人无法自我选择。在讲座末,有同学提问“一个人是否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命终结?”王老师说,中国是家庭文化,个人主体性被弱化了。所以你的生死书往往是你的家人在签字,执笔权并不给你。之前看《死亡如此多情》时也很有体会,医生看到ICU里的病人全身插满管子,吊着一口气苟延残喘,家人完全不顾病人本身的要求。他们只要“活”,无视尊严,无视生命的尊严。

其实在中国的历史上,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寻常百姓,对死亡还是很看重的:大户人家都摆上琳琅满目的陪葬品,小老百姓都会提前给自己准备棺材和寿衣。死亡也得是一件体面的事情,在另一个世界也能过得安好。

“传统文化对死亡非常宽容,只是工业社会之后人们忘了这一点。”

海德格尔说“先行到死。”先假设自己来到死亡的时点,再回来。以死观生。

把死亡当成平常事,它是生命真正组成部分。先谈死亡,再观人生。


【作者:2016级本科生 周笑涵 来自单位:管理学院 责编:李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