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形态学实验课参加者 王言

发布时间:2019/03/12 08:42:29   点击:  

3月12日 星期二 晴

属于医学生的课表注定是满满当当的。就算在这个春光正好的三月,阳光、迎春花、蓝天和小鸟,仿佛都是一闪而过的瞬间,而真真切切感受到的,却是每天奔波在图东、图西、八号楼、实验室的忙碌。结束了一上午的专业课学习后,今天下午我们迎来了“相对轻松”的医学形态学实验课。

这节课的内容是利用小鼠探究血脑屏障的作用。通过老师的讲解,我们初步了解到血脑屏障是分隔血液与脑组织的一层致密的组织屏障,由血管内皮细胞、基底膜和星形胶质细胞组成。它结构的特殊性限制了通过毛细血管进入人脑内物质的种类、大小和速度,从而在将必须的营养物质运送到大脑的同时,排出脑内的代谢产物,起到营养、保护大脑的功能。

实验的方法听起来也很简单,就是从小鼠的尾静脉注射台盼蓝溶液,经过一段时间后,解剖小鼠并取出小鼠的内脏器官;剖开露骨,暴露脑,将受血脑屏障保护的大脑与皮肤、肌肉及内脏的颜色进行对比,并最终得出结论。老师重点为我们讲解了尾静脉的注射方法,并强调这是实验成功的关键所在。

然而着急下课寻找春光的我们却把老师“先仔细观察、确定好尾静脉再平行下针”的谆谆教诲抛之脑后,熟练地固定小鼠、准备好注射器,没几分钟便开始大刀阔斧地做起来。第一次进针比较顺利,注射器轻松地推动着,可是这时候小老鼠在固定器里挣扎了一下,让针头跑出了血管,再推动注射器已经明确感受到血管之外的阻力。我们没有办法,只好拔出针头。然而此时,由于已经有一部分的台盼蓝进入了小老鼠体内,它的尾巴全部变成了蓝色,再用肉眼识别尾静脉的难度就大大提升。尽管同组的同学们轮番尝试,实验最终还是以失败告终;我们不得已“征用”了全实验室唯一一只剩余的小鼠,进行了第二次实验。在吸取第一次的教训后,我们从固定、下针、推注几个角度都采取了改进措施,并最终顺利完成了实验。

离开实验室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我们又将匆匆奔向晚上口腔科学的教室。本想“提前下课,寻找春光”的我们,成了最后一组离开实验室的同学。我突然记起小时候妈妈常跟我说的一句话:“行百里者半九十,无论是多么简单的工作,无论你已经完成了多少,都要全身心认真对待。”没想到到了大学,这句话依旧适用。那么到更高年级甚至走上临床的我们,也必将将这个道理奉为圭臬,在门诊、在手术室、在研讨室……再先进的医疗设备,能够呈现给我们的也只能是蛛丝马迹,再简单地表现也可能提示严重、复杂而罕见的疾病。塌下心来,用心做事,才能成为一个病人信任的好医生。


【作者:2016级本科生 王言 来自单位:基础医学院 责编:李琴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