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瓷艺术与创新实践》课程学生 亓瑜迪

发布时间:2019/10/27 10:05:52   点击:  

10月27日 星期日 晴

与朋友聊起这学期的课表,我无不欢喜地表示,今年选到了好多心仪的“神课”,比如这门新开设的稷下创新课程《刻瓷艺术与创新实践》。而今天,这门课就要结束了。

犹记得课程开始前,我对初次听闻的“刻瓷艺术”充满了好奇。满怀期待地来到知新楼25层,见到了这门课的授课老师单孟渤老先生。老先生已经步入古稀之年,头发花白,却精神矍铄,眼里光彩不减。经过老师自我介绍后,我了解到单老先生是济南蛋雕、刻瓷的“双料”传承人。对雕刻的热爱,改变了他的后半生。虽然年纪大了,但他仍没选择清闲的养老生活,而是料理着自己的一间工作室,传承非遗。他被评为济南市十大民间艺术家,济南市民俗文化遗产十大杰出人物。我对单老先生感到由衷敬佩。

单老师向我们介绍刻瓷艺术。刻瓷艺术是一种传统手工艺术,利用瓷盘坚硬、光洁度高、黑白反差大、容易崩瓷等特点,运用点、转、排、剔、崩等种种刀法,将人物、山水、花鸟等刻在瓷盘上。秦汉时便有剥凿瓷釉的方法,称为“剥玉”。 一幅瓷雕作品,要用小錾子凿少则几万下,多则几百万下,单调枯燥的动作不断地重复,而一幅复杂的作品往往需要几个月才能完成。

听完老师的讲解后,我们开始实际动手操作。随着刻刀一点点打下去,黑釉盘的白胎浮现出来,刻法的深浅造就出不同的黑白灰色调。而创作的路上也会有难以突破的瓶颈。比如人的毛发很难处理,线条的细腻要表现出来,需要细心与耐心才可做到。

入门后,我们开始雕刻比较难的作品,山水、人物肖像、动物、书法等题材应有尽有,鸟笼、音符等造型各异。大大小小的阻碍都不曾使我们大家动过放下刻刀的念头,反而一件件精致的作品让我们心中盛满获得感。每次完成一幅作品,我就会成就感满满,正是这种成就感不断激励着我们一直坚持。时间久了,我渐渐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对人物毛发的雕刻始终一丝不苟,只为得到最完美的作品。

这门开设在周末的课程让我原本的“休息日”变得格外充实。不论什么技艺,只有不断锤炼才能习得,付出了总会有收获。我希望不管是刻瓷还是其他的一些非遗技艺,能够多多走出国门,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的手工技艺之博大精深。


【作者:2018级本科生 亓瑜迪 来自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责编:宋尚谊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