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山东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暑期学校学员 张振

发布时间:2018/08/08 10:27:36   点击:  

8月8日 星期三 晴

7月31日至8月8日,作为上海交通大学社会实践团的一员,我来到山东大学参加了“山大有约·最好的精品人文课”的暑期学校项目。十天的文化之旅,珍贵而又短暂。其间,我不仅见证了艺术形式的繁华,也对于中华文化的深刻内涵有了更深的思考。我深信,逐渐培育和积淀的人文情怀注定会启迪和指导一个人的科学精神,让他在以后的科研路上不断开拓。

十天的时间里,在山大老师精心安排下,我们得以在泉城的街头巷尾、名胜古迹中触摸齐鲁文化发展的历史脉搏;因为这里的老师热情博学,我们又得以从孔孟之道、诗词书画、金声玉振等传统文化或艺术形式之一隅瞥见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我忘不了闵子骞、颜回的故事;忘不了解读山水田园诗时老师的轻吟高唱;忘不了中华传统文化研究与体验基地茶香幽幽、余音绕梁;忘不了制作印章时,把那横平竖直的笔画刻得斗折蛇行却依然兴奋不已的神情;忘不了茶道、古琴、插花、香道艺术组合展现的文化魅力;忘不了孟良崮战役纪念馆先烈的遗志……

我想,这不是普通的人文课,更像是一次中华文化之旅。我相信,很多同学和我一样,在结业后也会义无反顾继续这条旅程。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大学生,我时常思考文化之旅的意义。一路走来,我确实见证了中华文化物象的丰富,可是老师们也启发着我去进行更深的思考:文化,特别是最为悠久的中华文化,它不仅是观赏的,更应是学术的;文化的真正魅力和深刻内涵,不仅仅在于艺术门派的多样、礼仪规范的庞杂、抑或是手工工艺的精细等等。我想,所有的文化形式更像是对于一个时代的人类需求和社会形态进行刻画和表达的产物。而从学术上对于文化的梳理让我们得以瞥见一个民族或是一个地区的兴替与变迁。

就拿沈从文的小说《边城》来说。我们需要更多的时代青年,不单单是沉醉于沈从文虚构的“桃花源”,也不是纯粹地思考“那个人”到底回不回得来。像“京派”作家一样,我更欣赏一种保持距离的审美站位,这时再向边城的远景凝眸,就会有新的发现。结局的缺憾美带有叔本华式悲观主义色彩,从一个侧面体现出西方文化中的哲学对于中国文人的影响;而端午节赛龙舟、男女隔山对歌等一系列礼俗展现的是民国湘西地区的社会秩序感和民众归属感,将这个历史时期的湘西与全国其它地区进行对比便能够洞察一个地区的民族特色和人文风貌,而这时再进行东西方的横向对比又会对于近代中国的命运产生新的思考。

当今时代,对于艺术形式和文化作品,我们太需要学术的解读。因为只有这样,理工科学生才能超越对于宇宙客观规律的认知,拥有对于人类社会的人文解读。只有这样我们才不会拘泥于文化形式的外表,而是真正了解自己文化的源远流长并深深爱着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也只有那时我们才会真正明白“我们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明白我们的祖先已经走过了多远的旅程而现在我们又肩负着怎样的历史使命。

马上我就要离开山大了,但是这次开启的文化之旅却不会结束。我已决心步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殿堂,并倾尽自身努力,为这片土地以及她所培育和传承的文化,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作者:张振 来自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责编:傅诗文 刘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