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蒋雅雯

    学生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团队队长 蒋雅雯


    第十九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在南京大学落下帷幕。当得知我们项目获得主体赛全国特等奖时,我心里感慨万千。这一路走来,披荆斩棘,久久为功,终有回响。

    “坚持”二字,是我们“无声中穿梭”项目最朴素的注脚。这个项目缘起2023年那通未接的骑手电话,“我是听障骑手,无法接听”的文字回复,让我们发现处在社会隐秘角落的这样一群人——听障骑手,他们迎难而上的坚守深深触动我们。团队随即开启横跨9省15市的调研:480小时田野观察、3500份问卷、206次深度访谈。基于调研数据,团队梳理出听障骑手面对的“安全—效率—认同—发展—政策”五维困境。团队创新性地联动政府、平台、骑手、社会四维主体,提出“三全生声,四维联动”的综合应对策略,助力听障骑手从“被帮助者”到“社会价值创造者”转变。

    备赛路上,老师们的指导如明灯引路。王春鹏老师为我们的项目提供了全面而深入的指导,并在研究视角、调研要点、报告撰写规范等方面给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校区团工委张文学老师多次为我们组织针对性模拟答辩和辅导,帮助我们协调场地解决各种突发问题。为了这最后一刻的完美呈现,学校领导、指导老师给予了大力支持和帮助,团队的每个成员也都为此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最终为我们的“挑战杯”之旅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回望来时路,那些在寒风里跟着骑手送单的清晨,那些和队友逐字打磨政策建议的深夜,让我从一个“纸上谈兵”的学生,蜕变为懂得“用脚步丈量社会”的调研者。哲社学科的“创新”,不是标新立异的理论,而是对现实问题的敏锐洞察与务实回应,是让每个被忽视的群体都能被制度看见、被社会包容。

    如今“青春为中国式现代化挺膺担当”的大赛主题,已成为我们前行的坐标。比赛落幕了,但我们的脚步仍在继续,行而不辍,更上层楼。作为山大学子,我们会带着这份初心,不断追求卓越,用实际行动诠释“挑战杯”的精神,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温暖而坚定的青春力量。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