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柏晓鹏

    学生

    黄河三角洲调研学习参加者 柏晓鹏


    这两天,我有幸以“黄河专项”首届研究生的身份,参加了山东大学黄河国家战略研究院举办的研究生培养工作会议暨黄河三角洲调研学习活动。从济南前往东营的路上,沿途的景色从城市楼宇渐渐变为广阔的滩涂与摇曳的芦苇。我仿佛真切地感受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这句话的分量,那是眼前这片土地真实的呼吸。

    会议在东营研究院学术报告厅举行。黄河院执行院长邢占军教授在开场讲话中说到,“黄河专项”不仅是一项科研计划,更是一份时代责任,要让科研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同向发力。当导师代表郑培明教授发言时,他语气坚定地说:“真正的研究,应从国情出发,回到大地。”这让我重新思考科研的意义。我坐在台下,心中涌起一阵热流。随后,我作为学生代表分享了自己对“黄河专项”的理解:科研不只是发表论文,更应让研究成果成为守护母亲河的力量。尽管发言时略感紧张,但有机会代表同学们表达心声,我深感荣幸。

    我的导师、黄河院副院长江恩慧教授的专题讲座让我受益匪浅。两个小时的报告,没有片刻分神。作为黄河流域系统治理研究领域的资深专家,江老师以饱含热情的语言,将三十九年的科研历程与治河实践娓娓道来,字里行间透着对黄河的深情与敬意。从黄河的地貌演变到流域治理体系,从“水少沙多、水沙关系不协调”的天然矛盾到国家安全的战略格局。这不仅是一场学术报告,更是一堂深刻的思想课。让我印象最深的是江老师讲到“流域系统科学”时的那份笃定。她强调,黄河问题绝非单一学科所能解决,唯有多学科交叉与系统思维,才能真正服务黄河重大国家战略。“科研要超前,要做创新性的交叉研究。”江老师语重心长地说。我们每一位“黄河专项”的研究生,都应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科研坐标。

    第二天一早,我们在寒风中踏上前往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路。黄河在这里奔腾入海,携带泥沙,在阳光下泛起金色的光芒。讲解员向我们介绍了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生态试验站的发展历史,以及湿地生态恢复的艰辛征程。我看到大片重新生长的碱蓬草,那一抹鲜红在冬日的风中格外醒目,那是科技工作者用智慧与汗水唤醒的生命回响。在黄河边,我拍下了一张照片:黄河水在阳光下映出天空的色泽,金与蓝交织成静谧的光影。调研结束后,我写下这样一句话:“黄河不仅是母亲河,更是时间的见证者。研究黄河,就是研究人类如何与自然和解。”

    作为“黄河专项”的一员,我的博士课题聚焦防洪研究,致力于极端气象条件下的洪水预报,以多学科交叉的方式,让算法和数据服务于黄河流域系统治理的现实需要。科研不仅是学术课题,更是国家命题。此次行程虽然短暂,却让我体会到一种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