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长助理、科研院院长 易凡

发布时间:2020/03/25 09:00:00   点击:  

3月25日 星期三 晴

修改完相关科研平台的综合改革方案,舒展一下有些僵直的脖子,发现夜幕已落下,灯火已阑珊。新冠肺炎疫情抹去了出差奔波的空间,却给予了我们深入思考的时间。

去年初,我刚从学院到学校科研院工作,恰逢中共山大十四届三次全会吹响山东大学“强院兴校”的号角之际。随着工作角色的转变,开始了以双重视角来审视“做强学院、做强学科”这一命题,但总是感觉学科汇聚融合交叉的发展之路一直没有有效形成。本学期伊始,学校迈出了推进国家级科研平台综合改革的第一步,直面了学科如何进行汇聚、融合和交叉,科研平台如何建设等关键问题。近期,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专题培训,在不断的学习—思考—再学习—再思考的过程中,逐渐对这些问题有了些肤浅的认识。

学科小、散、弱的现象折射出学校治理体系相对不完善的内因。综观全校,现有60余个学院及独立研究院所,从管理体制上虽然相互独立、自成一体,但从学科角度看,许多紧密关联甚至是重复建设的现象大量存在。从学校治理的角度,这种模式看似能够通过二级实体将治理的触角延伸到基层,但实质上也会使二级实体产生利益博弈现象,导致治理效能衰减、资源浪费、进一步制约学科内形成合力、学科间的汇聚融合与交叉。这就让我们不得不进一步思考学科、学院、科研平台三者间的关系。

简而言之,学科是在科学层面上根据某些共性特征划分的相互独立的知识体系,这是随着时代发展动态变化并演进的。学科建设水平就是衡量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两大主要方面的水平以及检视服务于这两个核心的支撑保障条件。学院,作为学科建设的有形载体,是相对固定的概念,可承载一个或多个学科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科研平台则是可依托一个学科或吸纳不同学科共同参与,是依附于学院但又不局限于学院的科研组织,是学科汇聚交叉融合的载体。科研平台建设水平的提升必然会促进人才培养水平的提升,对学院发展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具有倍增效果。因此,在做强学科、做强学院的过程中,如何理顺科研平台的管理机制体制,与相关学科、学院形成合力,提升发展水平,就是亟需解决的问题了。这就需要大家凝聚共识,提升所依托学科的科研组织能力,凝聚依托学科的优势力量,有效释放学科交叉需求,做强平台形成主动力。平台强了,学科强了,学院自然就强了。反之,科研平台脱离了学科、学院,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失去了赖以发展的土壤。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让更多的学科存在于学院,使学科交叉融合更直接、更快速?这方面,上海交大的“院为实体”综合改革的探索,做大做强学院的成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这就需要学校加强战略管理,统筹学科发展规划,拿出切实可行的推进跨校区跨学院的不同学科交叉融合发展、同类学科协同一体发展的方案。

疫情的阴霾终会散去,黎明的曙光就是我们坚定前行的方向。我们正按照学校党委的“强院兴校”总体部署,以科研平台、学科、学院协同一体化发展为切入点和突破口,细致论证、大胆尝试、精准施策,探索做强平台、做强学科、做强学院的新模式,助力山东大学实现“由大到强”的历史性转变!


【作者:院长 易凡 来自单位:科研院 责编:李兵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