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曲阜“三孔”研学游参与者 李金烁

发布时间:2016/11/14 22:06:59   点击:  

11月14日 星期一 晴
  历史文化学院每年都会举办一次省内的实地研学游,本次活动的目的地为山东曲阜的“三孔”。清晨,天空还未大亮,我们就从中心校区出发,经过约两个小时的颠簸,我们到达了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三孔”。 “三孔”即孔庙、孔府、孔林,作为曲阜的文化标识之一,孔子曾经在这里生活、讲学,创立儒家学派、开创私学。“千年礼乐归东鲁,万古衣冠拜素王”,这里是最能体现儒家特色的物质载体。
  我们到时,孔庙门口高高的“万仞宫墙”外已经挤满了游客。孔庙是公元前478年为纪念孔子而兴建的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具有东方建筑特色的古代建筑群,千百年来屡毁屡建,凝聚着历代劳动者的汗水和智慧。如今,孔庙的五殿、一阁、一坛、两庑、两堂、十七座碑亭与四周的高墙、黄瓦红垣、雕梁画栋、参天古木相映成趣。我们一边欣赏着孔庙的自然人文景观,一边听着导游的解说。每一处建筑设计的细微之处都独具匠心,我们不禁被前人的智慧所折服。很幸运,我们赶上了一个深圳投资开发集团的祭孔大典,祭祀者身着红白相间的汉服,庄严肃穆。
  紧接着,我们参观了孔府。孔府本名“衍圣公府”,是孔子嫡长孙的衙署。千百年来,随着孔子后世官位的升迁和爵位的提高,孔府建筑不断扩大,是中国仅次于明清皇宫的最大府第。无论从建筑风格还是规模上,都体现着“圣人家”的气派。这里有着“某某门低于十八周岁的男性不得入内”的禁忌,我们感受到了森严的等级尊卑和界限分明的伦理法度,但同时,灰瓦白墙,竹影交错,壁垣之间又尽显闲情逸致。
  最后一站是相隔较远的孔林。孔林本称“至圣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几千年来葬埋从未间断,是目前世界上延时最久,面积最大的氏族墓地。相传孔子死后“弟子各以四方奇木来植,故多异树,鲁人世世代代无能名者”,时至今日,人们仍叫不出孔林内一些植物的名字。孔林的内设景观相对单一,整个景点仿佛都被大大小小的石碑和高高低低的植物笼罩在一个渺远的笼子里,气氛也沉闷了许多。参观过程中,我们深刻地感受到了千年的儒韵和历史的沧桑。
  作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本次活动让我们走出书本,把文史知识同实际的遗产遗存相关联,在近距离地感受儒家文化的同时,还学到了对人文遗产资源如何正确地保护和合理地旅游开发等一系列内容,进一步加深了对本专业学习的认知,更是大学里一次难忘的记忆。


【作者:历史学院 2014级 李金烁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雪梅 思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