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日记座谈会代表 何淼

发布时间:2016/11/19 08:46:09   点击:  

11月18日 星期五 晴
    生命是一条奔涌不息的河流,我们只是那个过河人。山大是一座亘古青翠的山峦,“山大日记”只是山间一株翠色的幼芽。诚然,与山大115年的历史长河相比,一代代山大人只如一朵朵浪花,逐浪远去。无论过往是多么的璀璨、深刻,抑或平淡、静谧,都终将掩映在历史的旧卷里。2013年4月22日,在一个春和景明的日子,“山大日记”在众人殷切的目光中诞生,肩负起了“讲述山大故事,记录山大历史,弘扬山大精神”的使命。自此,哪怕再平凡的山大人,也有了绽放生命,记录生活的舞台。而你我,都有可能是那个书写者、见证者。
    与山大日记的相识,是冥冥之中的缘分。我和她一样,生于人间四月天。她的诞生日,恰好是我的20岁生日。那一天,我刚好收到了山大硕士研究生的录取通知,意味着我与山大从此有了生命的关联,欣欣然打算书写属于自己的山大日记。而“山大日记”亦是积蓄了满满的能量,在山大党委宣传部、新闻中心的指导下,在一群有志之士的精心运作下,作为全国首家以日记为形式的网络宣传渠道,来到人们的视野,只为一场盛大的绽放,只为一生无悔的镌刻。
    在不知不觉中,“山大日记”已经成长了三年多的日子。她与山大的历史,又何尝不是我与山大的历史。三年来,她从一粒种子,出落成嫩绿的幼苗。而我,也从一名青涩稚嫩的硕士生,成长为沉稳笃定的博士生。唯一不变的,是对山大的热爱,对文学的热爱,对新闻宣传工作七年如一日的坚守,以及对山大视点、山大日记始终如一的关注。我热爱她们,她们也不曾辜负我。通过山大视点的平台,我不仅为文字找到了一方精神的家园,更结识了许多优秀的老师以及热爱文学的朋友。无论是山大视点认真负责、善良可亲的万广远老师、刘梦冬老师,抑或是发自内心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用美好的图文多次打动读者的纪红老师,抑或是校园里热爱文学、乐于书写的文友。当我翻阅这几年来厚厚的《山大日记》,感受到的不仅是丰富的历史,更是充满温度与情怀的灵魂。
    十分欣喜与幸运,收到了山大日记栏目建设发展座谈会的邀请,在这样一个诗意与金黄并存的初冬。午后的阳光还算和煦,明德楼附近的银杏树,尽是璀璨的金黄,美得令人心动,不禁驻足、拍摄。而后,满心欢喜的走向会议室,见到了早已相识,却还未来得及相见的老师。但山大视点的魔力便在于此,只因一份共同的热爱与期盼,初遇也会是一见如故的美丽。在座谈会正式开始之前,收到了一份山大日记的礼物:三本沉甸甸的山大日记,记录了三载春夏秋冬的山大故事;精心制作的山大信笺,书写着日记里摘录的经典句子;印有“山大日记”标志的纸笔,激励着我们坚持书写与记录。
    在座谈会上,校党委常务副书记李建军,新闻中心副主任李欣,校外媒体代表,各职能部门负责人,教师代表,学生代表,与会人员等纷纷就“山大日记”的建设与发展谈了自己的感悟与建议。从他们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人们对“山大日记”深深的关切、浓浓的情愫。尤其是当我得知“山大日记”获首届全国高校网络宣传思想教育作品特等奖的这一喜讯,内心充满了骄傲与喜悦。但“山大日记”并未因此而自满,而是以此为动力,在精益求精的同时,反思可能存在的问题。今天的会议,便是如此,那么多领导、工作者、喜爱者,齐聚一堂,谈及“山大日记”所承载的文化、温情与记忆,谈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应有现实的承载,谈及山大日记的新闻性、历史性,谈及山大日记是最丰富、生动、真实的山大校史。关于未来的发展,与会人员也各抒己见,从手机app、微信公众号运营、线上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山大日记文化产品制作等方面提出恳切的建议。
    历史不是一天、两天,也不是一年、两年,但点点滴滴的现在都是历史的重要组成。山大日记对作者、内容都没有严苛的条件和要求,只要你是用心生活、心中有爱的山大人,任何平凡的故事都会是日记里温馨的一页。在辽阔的生命中,总有几朵祥云为你缭绕;在充满爱与呵护的土壤中,“山大日记”的幼苗也必将成长为一棵茁壮常青的大树。在悠久的山大岁月、厚重的山大日记里,愿你我都是那个故事的演绎者、历史的记录者、用心的书写者。

【作者:政管学院 2016级 何淼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康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