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数学学院本科生 陈安琪

发布时间:2017/02/09 09:16:23   点击:  

2月8日 星期三 晴
  我们去泰国的时候,正值其九世皇丧期。
  前往大皇宫的路上,导游向我们介绍九世皇普密蓬·阿杜德,夸赞他的勤政爱民、多才多艺。据他所言,泰国人很尊重国王,九世皇尤其受民众喜爱,人们自发在各地悼念他。我对泰国不很了解,对导游所说将信将疑,回国后再看一些事件,却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此按下不提。
  由于处于丧期道路封闭,我们不得不在远处下车,顶着大太阳步行前往大皇宫入口。路上看到成群来悼念的当地人,多着一袭黑衣,步履缓慢,时不时低声交谈。有些像是学生,穿着校服,在路边或站或坐,围在一起说笑。导游所说悼念民众许多,所言不虚。大路上有四五官兵巡逻,骑高头大马,牵威猛军犬,在烈烈日光下巡视着来访者。空旷的路更衬出皇宫的威严,一路喧哗仿佛都被宫墙隔绝。还未接近皇宫时,我看它是庄严肃穆。
  站在大门外等待进入时,我发现自己几乎被中国人包围。除了几位欧美人外,其余浩浩荡荡一个又一个团队,都是中国人,这感觉就像我所在不是大皇宫,而是故宫。这种情况也是可以预料的,不论是来之前了解到这是泰国旅游旺季,还是在机场等候出关时那一列列国人,都预示着接下来的几天都将与国人为伴,事实也正是如此。
  等待是漫长的,汗流浃背的感觉已经很久没有了,我有些怀念家乡的寒冷。终于进去后,才发现外面的燥热不过是小巫见大巫,喧哗、哄闹,仅仅在门口就已经是人挤人了。如提线木偶一般摆好位置照了相,这是每个团队必“坑”之路。随着人流跟着导游到了内部。大皇宫很大,但向游客开放的不过一角。金碧辉煌自不必说,只是想象中的神圣感少了一大截。
  “皇家导游”操着一口泰国特色的汉语,妙语连珠,一个个小段子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然而细细品味,却发现没多少有营养的东西。再加上环境嘈杂,内心烦躁,竟是什么也没记住。之后,导游给了四十分钟自由活动时间,带着大家进玉佛寺。圣水点三下,拖鞋脱帽入寺内,摩肩接踵,好不难受。进去之后周围安静了些,但依然躁动不堪,空气闷热。看那高高在上的佛悲悯世人,看那金光灿灿的锦衣照着金碧辉煌,看那四周不耐的人们走个过场,看那佛下的信徒虔诚的膜拜。顺着人流走,还未来得及仔细看看四周,就已经被拥出了门。吸一口气,清爽万分。在人群中挤个来回,就不剩多少时间了。同行者在抱怨时间太短,无奈,我们只好简单绕着大平台走了一圈,看看菩提树、藏经楼,走马观花,照照相,就返回集合地点,在导游带领下往出口走去。
  在出口处等待“放人”,入耳都是国语,让我一瞬间忘了身在国外。
  “上车睡觉,下车尿尿,到了景点乱拍照,回家一问啥也不知道。”这句话这么些年,对于跟团游依然是真理。旅游,究竟有怎样的意义?
  看过各种“说走就走的旅行”,便以为旅行能带给人超脱。可是,太多的人,加个旅行社,走马观花去各种景点,发个朋友圈炫耀,又有什么用?去卢浮宫看达芬奇、梵高的画作,又对欧洲艺术有多深了解?在布达拉宫拨动转经轮,可没有多少信仰,又能有多大洗礼?如果说自然景观还能带给人视觉的震撼,那人文景观带来的,不过是相册中一张又一张的照片罢了。各种热门景点人满为患,满心欢喜地看着人头攒动,在人山人海中寻一处偏僻角落喘口气,心疼自己花钱买罪受,却对这种旅行乐此不疲,只因为多了炫耀的资本。这样看来,旅行似乎毫无意义。
  但,“美景不仅仅是目的地,还应该是在路上,旅行也不仅仅是目的地,还在感受沿途的那些人那些事,那些曾经发生在这片土地上的点点滴滴”。不为一次旅行套上过多的目的,仅仅是去一个地方,赏一处风景,看一种生活,享一方安宁,逃离既有的生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不去思考究竟有什么意义,才是旅行真正的价值。


【作者:数学学院 2016级 陈安琪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王格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