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政管学院本科生 张婷婷

发布时间:2017/02/13 09:37:00   点击:  

2月12日 星期日 晴
  过完正月十五,中国的新年算是结束了。
  早晨六点,爸爸妈妈便开始整理保存过年祭拜用完的物品,六点半爸爸上班走了,七点妈妈也走了,七点半的时候,妹妹最后也上学了。热闹了半个月的家突然安静了下来,只有窗外小鸟叽叽喳喳的声音。
  很多人抱怨没有年味了,我也不例外。现代人越来越倾向于简单、快捷的生活方式,过年的程序被一省再省。古语说,过了腊八就是年。记得我小时候,过年是一件很郑重的事情。过完腊八节,我就放假了,和妈妈一起忙年。那个时候,忙年最重要的几件事就是备年货、大扫除、做馒头。小时候家庭条件也不是很好,物质上也没有像现在这么充裕,所以特别喜欢过年,因为可以吃好多好吃的。大扫除那天必定也是很郑重的,要全家大干一整天,扫屋顶爬窗台,小孩子就算帮不了什么忙,也会里里外外地跑着递抹布,兴冲冲参与迎接这一年里最重要的节日。最累的应属做馒头了,每家每户各种花式的馒头要做上三四天,一天做两大锅馒头。忙完这些,就是迎接大年三十了:贴春联、放鞭炮、看春晚、守岁、拜年、走亲戚。
  而如今,又过完一个年了。年前,爸妈放假时离过年也就四五天时间了。年货到放假的时候也就买得差不多了,几乎一次就能买齐,并且现在物质丰富,吃得多了便感觉吃什么都一样。纪录片《舌尖上的新年》有这么一段话:“年味越来越淡,只因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夜饭失去了吸引力。”母亲每到过年就抱怨:吃什么呢?你们想吃什么呢?我们都说随便,您随便做。于是年夜饭只好年年依旧。由于没有时间,大扫除被安排在了晚上或者中午;做馒头太累,大家又吃不完,只做了一天半,年前时间竟然还很充裕;以前,爷爷总是指挥我们祭拜应该先做什么后做什么,而今年,由于我家正处孝期,根据习俗,家里没有贴春联、放鞭炮,因此这个年三十过得有些空空落落;春节晚会还是年年都播,但已沦落成刷手机时的背景音;人们年初一拜年的时间是越来越晚,走亲访友也越来越形式化,只是中午去吃一顿饭,或者干脆不去,因为要上班。
  年味就这样淡下来了。物质的丰富,让我们感受不到年夜饭带来的喜悦感,仪式的精简,让春节变成日历上沉闷而面目模糊的某一天。我突然觉得“繁文缛节”也不一定都是错的,过年程序的简化让我们没了“仪式感”,就像《小王子》里说:“仪式感,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现在过年期待的也就是趁着春节一家团圆,能和父母与妹妹团聚,一家人一起看个电视也好。
  还是想过一过儿时的年。


【作者:政管学院 2014级 张婷婷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雍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