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 许娟

发布时间:2017/04/02 21:16:46   点击:  

4月2日 星期日 晴
   今早,还在睡梦中,被一个电话吵醒,是弟弟打来的:“姐,路上看到好多大学生回家,你不回啊?我送你去车站?”放下电话,整个人也清醒了,被家人关心的感觉,心里暖暖的。
  一出楼门,已然和前两天的大风天气截然不同,暖暖的阳光温柔地洒在每一个角落,触摸着你的每一片肌肤,舒服的感觉。校园里不再热闹,稀稀落落的几个人走在路上,清明节放假,大概都回家或者旅游去了吧。
  坐在图书馆熟悉的位置,终于翻完了龙应台的《目送》。朴实无华的言语,字里行间,却透露着触人心弦的情感。让我不禁想到了身边的故事。
  上大学是我第一次离家,一家人送我到学校,离别的瞬间母亲哭成了泪人。永远忘不了,第一次寒假回家,看到她的瞬间,心头一阵酸楚。半年的时间,母亲苍老了太多太多。从那以后,我在外读书,不管多忙,每天都给母亲打个电话,哪怕只有三两句简单的问候。我只是想让她放心,让她觉得,我并没有走远。那种“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感觉,或许只有我们真正为人父为人母时,才能体会得到。
  一次和朋友一起吃饭,他接到母亲打来的电话,只是简单地应了句“吃了,挺好的”,就匆匆挂掉了。我好奇地问:“你平时都不给家里打电话吧?”他说:“没事儿打什么电话啊!”很多人都这样,觉得好不容易出来上学自由了,不用听家人唠叨了,连给家人个问候都成了奢侈。你或许会觉得,什么事都没有,扯东扯西的,有啥意义。但那其实是个“相见亦无事,不来常思君”的电话啊,只不过是想确认一下你还好,没有一句思念的话,但句句的潜台词都是,想你了。
  闺蜜的签名一直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我知道她一直在提示着自己“子欲养而亲不待”。大三暑假的一个晚上,她哭着对我说,父亲得病了。我知道,对于生活经历很坎坷的她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重大打击。由于课程紧、路途又遥远,她没能把过多精力放在陪伴父亲身上。直到去年,饱受折磨的父亲终究还是离开了。在生离死别面前,生命总是显得那样脆弱无力。如今,闺蜜有了一份很得意的工作,每到周末,她都会坐几个小时的车回家。虽然路途奔波劳累,但她觉得很幸福。我知道,她在尽自己最大努力,去陪伴自己的母亲。因为,你真的无法预测,他们可以等你多久。所以,就像于丹曾说的“生命来来往往,来日并不放长。一念既起,就拼尽心力当下完成吧。”
  《目送》中说,人生有两本存折,两者之间是斩钉截铁的反比关系。你在那一本存折所赚取的每一分“金钱”的积累,都是用这一本存折里的每一寸“时间”去换来的。
  很多人说,等我挣大钱了,我就带家人去旅行;等我攒了足够的钱,我就把父母接到城里来住……其实,我们往往都颠倒了主次。“金钱”可以给过路的陌生人,而“时间”却应只给温暖心爱的人。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级 许娟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启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