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哲社学院本科生 朱晨
发布时间:2017/07/30 09:15:45 点击:
7 月29日 星期六 晴
社会实践的进程已经过半。第一次做社会实践,到底是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本以为大体的框架理好了之后,就算不至于一帆风顺,起码也不会太过磕磕绊绊。但就现在来看,的确出现了许多未曾想到的问题,但庆幸的是,总归是认真地想了法子,认真地去一一解决。
尤其是这几天,从26号到28号,都基本完成了访谈,队员纷纷将访谈稿发了过来,忽然发现有很多问题,细节上的、大局上的都有。之前没有强调说明,以致于访谈资料实在是不尽如人意,那时候觉着满满都是自责,每个人对一项任务的理解不可能一模一样,那时候才明白,资料的汇总从来不是“详细”“真实”这样的绝对正确却又十分空泛的形容词可以加以说明的。今天又认真修改,确定了第一部分是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资料主体,第三部分是对相关方的访谈整理,第四部分是心得体会这样的形式,以及主体部分采用什么样的具体格式,再做了一份模板发在群里作参照。
再说说访谈,调查的是中年空巢母亲,拿着最基本的访谈稿,先去试访,把出现的新问题补充到访谈稿里。那天拜托了一个同学与我同去,帮忙拍照。因为是傍晚,刚刚是夕阳斜洒,拍出来的背影恰好一身金光。也许因为访谈对象是自己的亲人,倒不觉得紧张。到了父母中年的时候,子女和父母的依赖关系是已经对调的,母亲依赖孩子。我的访谈对象是个中年母亲,今年五十多岁,那时因为孩子上学,又恰恰赶上了国家内退的政策,早早在家里照看孩子,也正因此,在这批母亲中,她们大多都已经不再上班,她们的生活中心更加倾向于孩子。现在孩子离家,日日总是念着,又想着要再找工作,只觉得闲着在家难受,而她的丈夫又不大愿意她出去做事。她不大爱广场舞,找不到事做,只得天天在家里。继续想着孩子。有些母亲不会这样,也许因为有工作也许因为有爱好,但在比较偏远的镇子里,依靠孩子的母亲似乎比依靠工作的母亲更多些。
社会调查从不是为了完成一篇报告,总要有一个经世济国的梦想,以至于当时听见“哲思飞扬,社稷担当”的时候才会怦然心动,甚至热泪盈眶,当时选社会学的情怀总是不会变的,也幸好没有变。
【作者:哲社学院 2016级 朱晨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