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8/04 09:55:37
点击:
有人说,哪有什么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在为你负重前行。我想,军人必然当属这一类人。
恰逢建军90周年之际,山东大学法学院组建了“薪火筑梦”党员专项社会实践团队。作为团队队长,我于建军节前夕带队来到延安开展第一阶段的社会实践。今天,我们来到延安市八一敬老院看望抗战老兵,并和敬老院负责人进行了沟通交流。
经过前期联系,上午九时许,我们驱车来到位于延安市宝塔区的延安八一敬老院,该敬老院是全国唯一一所以“八一”冠名的敬老院,主要负责承担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在乡老复员军人等重点优抚对象的集中护理工作。在和负责人顺利对接后,我们一行来到同景飞爷爷的房间。自1939年参加革命起,同爷爷在延安分区工作了近六年时间,他从这六年的经历讲起,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艰难困苦的年代和一群奋起抗争的人,老一辈的吃苦精神让人钦佩不已。说到当今社会的年轻人,同爷爷告诫我们说,无论打仗还是读书,都要不怕苦不怕累,一定要勤奋刻苦。和同爷爷告别后,我们接着来到白应谦爷爷的房间。今年已经96岁的白爷爷,1940年加入革命队伍后,曾参加过直罗镇战役、蟠龙战役、青化砭战役等。因为在警备三旅七团直属炮兵连担任班长,长期处于轰炸声中导致他的耳朵基本失聪。由于沟通不便,我们便以倾听为主,白爷爷慷慨激昂地向我们讲述他的作战故事,话语里满是对敌人的愤慨、对革命的热情和对党和国家的热爱。
中午简单休整后,我们如约来到党员会议室,和敬老院办公室主任高晓东进行交谈。高主任首先向我们介绍了敬老院情况,接着我们双方就关心抗战老兵、传承革命精神的必要性、意义、现状和未来等进行交流。八一敬老院周边青山环绕,院内静谧清幽,所有的房间都按宾馆里的标准间布置,家具一应俱全,老兵们在此可以得到细致的关心和照料。在未来举措上,高主任说传承红色精神应该抓好当代青年的教育工作,比如组织参观红色教育基地。其实八一敬老院不仅是老红军、老复员军人颐养天年的温馨家园,也是弘扬延安精神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基地,利用老人自身独特的“政治活教材”优势,开展了大量红色教育。最后,我们将话题引到老区发展上,作为革命老区,这里的社会风气纯朴向上,在党中央的政策关怀下,在当地政府的积极倡导下,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延安老区相较以往得到飞跃式发展。高主任同时也提到,发展过程中遇到许多困难,因为地处山区,地理因素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老区的发展。虽然如此,当地人民采取有效措施,突破发展瓶颈,如通过削山平地创建了延安新区。
交谈结束后,工作人员引导我们参观了敬老院。参观过程中,五六位老兵和我们聚在一起,大家在凉亭下攀谈起来。老人们纷纷赞叹国家政策对老兵的照顾,开心地说快板给我们听,掏出小本子给我们看自己抄写的红歌歌词,用颤巍巍的双手指着一行行认真的笔迹读给我们听。听着老兵讲述艰苦奋斗的往事,我心中感慨万千,也为他们现在良好的生活环境而欣慰,并暗暗下定决心定不负老人们的期望与希冀。忘不了临别时,冯九善爷爷握着我的手说:“毛主席说过,世界是我们的,也是你们的,但终究是你们的。你们是国家的希望啊!”
傍晚时分,我们团队结束了此次敬老院之行,这也意味着赴延安调研学习活动暂时告一段落。在延安的三天时间,我们还先后赴杨家岭革命旧址、延安市委党校、延安革命纪念馆参观学习,并在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旧址开展调研,探索革命时期司法精神的传承与弘扬。接下来,我们团队将进行实践材料的整合工作,并于九月初在青岛市有关学校举办宣讲会,真正把红色基因带出来、传下去。
【作者:法学院 2015级 王昊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丽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