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淮水安澜”社会实践队成员 杨露

发布时间:2017/09/03 15:52:03   点击:  

9月3日 星期日 晴
  自八月七日离校算起,回家已有近一个月时间。这个暑假的时间不长,回家的日子又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我把最热的时间都“奉献”给了社会实践,今日微雨,整理社会实践材料时,突然有感而发,谨此一记。
   家乡地处苏北水乡,我召集了几位化学院的老乡,准备就淮河水质进行调研。选题时曾有人质疑,水质调研对于一个化学生来说已非新鲜话题,我们不可能做出太大创新。的确,老生常谈固然不会有何新意,但常言道:“熟悉的地方也有风景”。当我站在南水北调淮河入江水道大坝上俯视江面时,自豪感油然而生,沉寂了多年的一条水道终于为民生大计做出了贡献。然而当江面上漂浮的垃圾打破这一片美景时,又让人不禁感慨:水质调研年年有人做,却仍然得不到解决。大学生走进社会去做社会实践,若不能发现社会问题并助其得到解决,再精巧的选题和漂亮的报告都不能展示社会实践的真正目的。
  “社会实践”之所以被称为“社会实践”,正是因为这不是我们自己的实践,我们需要走进社会,与各色人等打交道。然而十几年寒窗苦读,我们接触到的人不过是家人老师同学,与人打交道的确不是我们所长。果然,我们遇到不少挫折:农人渔民不能理解环保的重要性,不少市民拒绝参与问卷调研,政府对我们的建议不予采纳。也许是因为我们的讲解不够通俗易懂,我们的宣传不够到位,我们的专业知识不够以致建议不成熟,但这些都不能用“我们只是大学生”来作为借口。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也许我们将来会成为不问世事的科研工作者,但若科研事业不能宣扬于普罗大众,而知识困于科学的象牙塔不能被世人理解接受,科学研究的意义又何在?同理,我们利用专业知识进行社会实践,却不能发挥专业知识的作用让人们理解我们的用心,那么就是失败的。好在,我们的团队齐心协力,虽有困难但从不放弃,最终齐心协力完成了调研任务。
  哲学上讲,人的基本属性是社会性,离开了社会,人的存在就没有意义。无论从事什么职业,我们的首要定位是“人”,作为大学生,更应该跳出象牙塔,关注社会,学以致用。
  窗外微雨已停,思绪飞回纸上,停笔之间,会心一笑。


【作者:化学学院 2015级 杨露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