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9/18 03:12:11
点击:
在北京参加完“一带一路”与MTI教育高峰论坛后,也正是结束了两天短暂的北大生活后,今晚我终于又回到洪家楼校区。细数两天以来参加论坛的经历,有惊喜、有兴奋、有感动。
由博雅翻译文化沙龙主办,北京大学MTI教育中心承办,中译出版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等机构合力协办的“一带一路”与MTI教育高峰论坛16号在北京大学举行。从暑假就报名的我,最近终于接到了邀请通知,所以,携着期待者的愿,怀着朝圣者的心,我来到了北京,参加了论坛。
这次的论坛邀请了国际和国内多所知名院校的学者和领导作为嘉宾,但其中最震撼我的,不是论坛的阵容有多么强大,而是一位位资历深厚的老专家对翻译硕士教育做出科学合理而切合实际的分析。在这次论坛的影响下,作为一位外国语学院的学生,我对“翻译”二字又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
翻译可以成事,也可以败事。像“Black Tie”因领悟失误而闹出的外交笑话并不在少数,因此没有丰富的学识和宽广的见识是不可能成为真正一名优秀的翻译的。作为翻译,就是要先认认真真学习专业语言、踏踏实实了解历史文化。正所谓“底层的深度决定了上层的高度”,翻译,也是如此。
翻译既是“基础性工作”又是“灵魂性工程”。许多人把翻译的性质定义为辅助和服务, 是的,翻译就是打破语言的界限,让人们能够正常地交流,进而有更深层次的合作。所以我们称之为“基础”。但翻译最高境界却不仅是传达语言,而是在懂得了双方的心意之后进行一方对另一方可领悟转化,架起一道沟通的桥梁,增进双方的理解,促进双方的合作。翻译,实现着人类心灵的沟通,因此又是“灵魂性工程”。
翻译没有语言、国界和方式的界限。因此,学习翻译实际上培养一种开放包容的心态。一提翻译,大家第一反应就是把中英互译,但翻译不止于此,小语种内容,同样需要翻译;在“一带一路”的背景下,藏语、蒙语等少数民族语言同样需要大量的翻译人才;手语、盲文,这些帮助残疾人接触完整世界的一切,也是翻译;我们每天把脑中所想转化成所行所动,同样,还是翻译。因此,翻译没有限制,学习翻译,视野会不断扩大,思维会不断灵活,思想不断变深,这也是翻译对人无形的润泽作用……虽然只是短短的两天论坛之旅,但是给我的收获却不仅仅是用“受益匪浅”来形容。收获不是来源于见到的人有多么厉害,而是厉害的人对我生活影响的宽度和深度。毕竟光环都是别人的,只有在我心中蓄下的光才是最真实的。
曾经的我,对自己平静安稳的生活也比较知足,但是参加论坛之后我才知道自己多么微不足道,对母校变得更好地愿望是如此强烈。
【作者:外语学院 2016级 熊声悦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