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心拾遗”调研团成员 王泽妍

发布时间:2022/02/09 20:54:10   点击:  

2月9日 星期三 雪转晴

早春时节,忽逢落雪。原本计划对非遗传承人进行的采访,在这大雪纷飞的清晨里,似乎也更添了一分浪漫气息。于是,叫上友人,在这雪色与日色之间,开始寻找那第三种绝色——历史风尘之下非物质文化的底色。

我们首先拜访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刘守钦先生。刘先生已经学习皮影戏六十余年,如今年逾古稀,他和家人出资建立了潜江市唯一一座皮影馆,常年坚持着皮影戏的演出。看着先生笑着摆弄精致的人偶,我甚是感动。但是,皮影戏发展到现在遇到了瓶颈,发展资金不够、当下受众减少、传承后继无人等问题使得皮影戏的发展受阻。我看着老人银白的发丝,想到儿时曾与家人同看的皮影戏演出,心中忽然涌起一阵落寞。承载着巨大文化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的社会文化语境下,是否真的行将消逝?

带着沉重的心情,我们拜访了下一位非遗传承人,潜江道情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朱绪姣女士。朱阿姨作为湖北道情大家周维先生唯一的嫡传弟子,秉承周先生的愿望与期许,将道情艺术传承并发扬光大成为了她的初心与使命。朱阿姨向我们展示了她现在运营的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快手号等,并谈到,通过一些线下和线上的宣传活动,虽然道情艺术的受众仍不算多,但已经取得不错的成果。当朱阿姨拿着自制的渔鼓和简片在我面前展示时,我听着悠扬的曲艺,忽然感受到一种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或许这也正是传承非遗的意义。想到朱阿姨拍摄的短视频还有视频下的评论,我忽然看见了希望。

采访结束时,雪已经停了,天地间,如水般澄澈。

走在回家的路上,我想着,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历了这么多年的光景轮换,玉垒浮云,星霜屡变,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但是我知道,这些文化从未凋零,那些融入中国人血脉的文化基因,从来不曾真正消逝。


【作者:2020级本科生王泽妍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汪诗奥 赵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