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保护实践课学生 王亦婷

发布时间:2023/05/10 20:11:54   点击:  

5月10日 星期三 晴

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图书馆七层,那是古籍修复工作的地点。当然,我不是真的来“修书”的,我们到这里是为了上一节特殊的档案保护课。

在十二周的理论学习后,霍艳芳老师给我们安排了一节实践课——书画托裱。课上,张同彬老师结合丰富的实践经验向我们介绍了书画与古籍修复的必备工具和几种常见方法。张老师缓缓铺开一个布袋,看着容量不大,里面却全是“宝贝”,不少还是自己制作的。“像这个竹启子,我们都喜欢自己做,外面的用起来反而不顺手。”张老师如数家珍,拿起三个长短不一的工具介绍道。

“今天你们算是来巧了,李老师给大家演示一下怎么打浆糊。以前学徒在出师前,师傅才会传授浆糊的制作方法呢。”分享的最后,张老师卖了个关子。

李老师先是不紧不慢地配置了一些小麦淀粉糊,旁边的热水正好滚沸。“这一步就得快,迅速加水然后搅拌十五分钟左右。”李老师一边演示一边给我们讲。霍老师在一旁鼓励我们“接力”尝试一下,刚开始觉得没什么,不过五分钟就开始感到吃力了。“所以说这是独门技巧啊,浆糊的质量直接决定修复工作的质量。”张老师作结。

不过今天的重头戏还没上场呢!今天我们体验的是将书画装裱到卷轴上。李老师和张老师分别给我们示范了传统技法浆糊托画心与现代机裱工艺胶膜托画心的过程。两位老师细心至极,哪一步该上浆糊,浆糊上到哪个位置,四周要空多少间距,从哪个方向熨平,全都大有讲究。“出错了也不要紧,大不了咱们就等它干了重新操作。这就是咱们传统技艺的特点,可逆性强,不是一次性的,这是机器操作不具备的。”张老师不经意间流露了些感慨。

我在长久的观察后,终于迈出了艰难的第一步。我用尺子小心量着四边的距离,心里想着千万要对齐,然而裁纸刀下去那一刻还是歪了。周围陆续有同学操作成功,发出雀跃的欢呼声,开始讨论起经验来。朋友跟我说要利索点下手,胶膜才不会撕坏;我调整了一下方法,果然顺利很多!

最后,我的成品还是不如人意,歪歪斜斜的,纸还被拉起了些毛边。我看了看上面的字“顺其自然”,好吧,其实挺应景的。

另一头,几位老师还忙着指导同学们把画上墙。“咱们今天的画心是云南的一个民俗拓印——甲马。《水浒传》里的神行太保戴宗,就是腿上绑着甲马,便能健步如飞,日行百里。”老师说起书画背后的故事显得格外兴奋。据介绍,托裱一幅作品至少得花一上午的时间,如果是破损程度比较高的,还可能要耗上几天。

这种程度,不仅仅是靠耐心与敬业精神了吧;那是一种深深的、长久而稳定的热爱,对古籍,对传统文化,真是令人动容呢!

期待了十几周,果然值得。我这样想着。


【作者:2020级本科生 王亦婷 来自单位:历史文化学院 责编:朱梦洁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