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山大日记:服务海洋山东工作者 张雪

发布时间:2018/05/26 19:10:54   点击:  

5月28日 星期一 晴
  忙碌的一周终于结束,这一周对我来说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我亲自参与了海洋研究院组织的第一次航行,跟船出海。
  在海洋研究院工作三年,我深刻了解到出海获得第一手数据的重要性,也常听师生们谈论出海的辛苦和收获。得知学院决定于5月21日-5月23日组织海试,我果断申请登船。出航前,张振山书记布置了两个任务:一是作为管理者深刻体验真实的海洋科学工作,记录研究院第一次航行;二是探索研讨师生出海管理的空白和不足。和我的兴奋不同,负责人翟惟东老师组织了详尽的海试方案,申请出航的海洋化学和海洋生物学实验室,出行前一周就进入紧张有序的备航状态,毕竟在海上,任何遗漏都没有办法补救。
  21日11:00的女岛码头,辛苦才刚刚开始。吊装设备,布置船上实验室,工作的重点是将所有的仪器设备固定住,防止航行中的晃动。午饭结束,船长召集所有人开会,随机排列的用餐座次被船长分成了四组,第一个作用是认清左右组员,一旦任何人中途出现意外情况立即报告,第二个作用是极端情况下按这个小组分别跟随船长、大副和两名水手逃生。我才意识到出海的高危性质和海上航行的不易。
  船动起来时,一切又是另外一番模样。由于这次出行赶上下雨,出行不久船就开始持续晃动。先前活蹦乱跳的小伙子们有一半开始晕船、呕吐,实验还没开始就已“躺倒”。出海经验丰富的几位老师也开始陆续难受,却只是云淡风轻地说,晕是正常的状态,吐完就好了。仅仅三个小时,晚饭时,很多人脸色惨白,坐在一起互相鼓励着“很正常,但是一定要吃东西,不然没得吐”,然后就有人离开座位去清理自己,回来接着吃。我心想,晕船在海洋专业并不是一个大问题,而是每个人都需要克服的一个坎。傍晚,师生们竟然又在实验室聚齐,开始准备第二天海试的材料,忙乱、充实、欢声笑语……
  22日,我在眩晕中醒来,意识到船已到达站点,安静而有规律地摇摆,“今天要干活啦”。早饭时,海洋生物的孩子们依旧状态不佳,手拿塑封袋随时准备下一次眩晕,却也都调整到工作状态,带上安全帽走向甲板。船长和大副跟翟老师确认好工作方案后决定承担最危险的甲板吊装设备工作,海洋化学组协助工程师仔细调试数据后检查,下潜。样品出水,翟老师带着试剂瓶和试管第一个冲上去取样,张永老师带着学生在现场开始实验,海洋生物组也准备好过滤设备,准备处理样品,海洋信息组的学生认真询问几台仪器获取数据的原理和优缺点,以期能在后续的传感器研发中注入新的想法。海试地点晚上将会有8级左右的风,海况会越来越糟。但上午的数据和仪器反馈似乎还不完满,在老师们的坚持下,饭后在雨中又进行了一次海试,下午2点开始正式返航。
  不断有浪涌上甲板,船的摇晃幅度也越来越大。而此时的甲板上依然有人在工作,杨庶老师在清洗加固仪器,以防被风浪伤到,胡玉斌为抢救遗落在甲板上的设备箱,被涌起的浪扎实地打了全身……夜晚,海洋生物学实验室里依然是哄哄的仪器转动声,为抓紧处理数据,宫先哲带着学生轮流值了一个通宵。而这个晚上,我其实躲在房间里被强烈的晃动甩得七荤八素,心里默念,要相信船长。
  终于,太阳出来,23日是个大晴天,船行也趋于平静,实验室又陷入一阵忙碌,打包好此行收获和一切行囊,海洋研究院第一次航行顺利结束!
  三天在海上的时间有时很快,有时又很漫长。我无法想象在这么辛苦的条件下,出海两个月是什么状态,同事告诉我这次是非典型性海试,正常的出海就是在不断的采样、实验、抢时间睡觉中循环,当然还穿插着花式晕船。我不禁对海洋人又心疼又佩服,服务海洋山东,实现海洋强国是我们伟大的理想,扎实的数据基础蕴含着代代海洋人的艰辛和努力。为你们,为我们,深深地点赞。







【作者:海洋研究院 工作人员 张雪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清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