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1/29 10:02:51
点击:
又是一个冬日,当我整理好“玩转无人机”一课的资料,不禁又想起了6年前,按照授课团队的安排,我第一次踏进青岛校区公共(创新)实验中心,开始了我在青岛的第一堂课,也开启了在周末往返济青的授课历程。
2016年,青岛校区投入使用,倡议用济南校区的成熟项目(课程)丰富青岛校区学生8小时以外的生活,将具有专业性和趣味性强的课程延伸到青岛。工程训练中心开设的“3D打印与逆向工程”“玩转无人机”“先进制造技术及模拟仿真”“陶艺制作”4门课程被引入到青岛校区公共(创新)实验中心。工程训练中心的4个授课团队,积极响应,克服了空间和时间的挑战,克服了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的挑战,开始了这跨越学科、融合科技与人文的尝试。每周的一来一回,已坚持8年之久。
我所在的无人机团队,针对青岛校区课程的特殊性,对课程做了调整和改变。青岛校区的学生有来自理科专业、对无人机技术充满好奇的学生,也有来自文科领域、希望借此拓宽科技视野的学子。这样的学生组合,无疑对我们的教学方法和内容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需要确保课程既能满足理工科学生的技术需求,又能激发文科学生的兴趣与想象力。每周授课结束团队都会对本次授课内容和学生的反映进行反馈,及时针对课堂情况调整授课内容和授课方式,将无人机的原理、操作技巧与实际应用案例巧妙结合,让不同背景的学生都能从中受益。这些年,我们不仅见证了学生们从对无人机技术的陌生到熟练掌握,更见证了他们在跨学科交流中碰撞出的思想火花。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到无人机的应用,我们还有一节专门的航拍课。当学生们操作飞机缓缓上升,屏幕上逐渐出现宏伟的图书馆、樱海湖、海边星星点点的光时,他们惊呼:太漂亮了,这是我们平时见不到的。同样的校园在不同的角度呈现着别样的魅力,在科技的加持下,散发着无与伦比的美丽。无人机带领大家实现了飞天的梦想,也让大家感受到科技发展带来的新视界。
往返济青上课的这几年中,令我印象最深的有几次日程安排比较紧,在济南完成周六上午的课程,下课后从济南赶到青岛进行晚上的课程,周日一早八点钟再回到工训继续工作。学生的求知若渴让我忘却十几小时内的极限奔波,同事们的鼓励和坚持也是我的精神动力。在能及时处理课程和工作时,不禁赞叹济青高铁速度的速度,大大提高了我们的出行和工作效率,像无人机一样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回首这几年和同事们一起跨越山海、跨越文理、翱翔蓝天的教学旅程,我深感荣幸与自豪。它不仅让我在专业领域内有了更深层次的探索,也让我有更多的坚持和付出的动力。在路上的沟通和交流也加深了团队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作为工程训练中心教师的使命和职责。让我们继续带着知识和乐趣,做一颗颗微小又坚持发光的火苗,照亮到一校三地的每一个角落。
【作者:教师 赵子峥 来自单位:工程训练中心 责编:张穆楠 霍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