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院荣休教师 李齐云

发布时间:2025/01/08 22:00:40   点击:  

1月8日 星期三 晴

今天,2025年1月8日,农历腊月初九,交三九,星期三,晴。

1月8日,一个总能让我思绪飞扬的日子,一个心心念念的特殊日子……

1976年1月8日清晨,寒风凛冽。身为下乡知青已在农村广阔天地里劳动一年半的我,此时正走在出早工之后返回村里的土路上,忽然听到露天广播喇叭里传出噩耗——敬爱的周恩来总理因病逝世。肩上还扛着铁锹镐头的我呆立在刺骨的寒风中,瞬间泪流满面,顿觉天塌地陷。那一年,我20岁。

1978年1月8日,初交三九,虽然天气寒冷,却是天清气朗,艳阳高照。这一天,还在乡下的我收到了山东大学的入学通知书,能在国家拨乱反正的大转折大变革初始之年,成为恢复高考之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欣喜、兴奋和激动的心情难以言表。一周之后,经公社党委批准,我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那一年,我22岁。

1982年1月8日,我们1977级同学结束了在山东大学经济学系历时四年的学习生涯,58位同班同学圆满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分别走上继续深造或参加工作的人生新旅程。我作为8位(又是一个“8”)留校工作的同学之一,开始了我在山东大学的执教生涯。那一年,我26岁。

斗转星移,白驹过隙,时光倏忽而逝。转眼间43年过去,我从一个青葱岁月走来的青年学子,变成一位年近古稀的老者。就在今天,2025年1月8日,经济学院和财政学系为我和李金龙老师举行了光荣退休仪式,当接过学院领导、同事和学生献上的鲜花,当听到他们对我四十多年工作的评价和为人的赞扬,尤其是听到与我同学相识47年且与我共事42年之久的山东大学前校长、经济学院前院长、财政学系前系主任樊丽明教授对我的评价和肯定,我深为感动,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千、感慨万千。

领导、同事和学生的赞美之词着实让我愧不敢当。回顾我在山大工作了大半辈子的人生经历,实在谈不上轰轰烈烈、成果丰硕、业绩辉煌。我经常自嘲在同事同学中,也在兄弟姐妹6人中,我都是一个天资不高、木讷愚笨的人;唯能自我宽慰的,是自认为我还算是一个比较勤奋的人,始终信守“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的准则。从青年教师到山东大学荣聘教授,我一直坚持为国育贤的初心使命,肩负人民教师的神圣职责,勤于钻研,勇于探索,矢志不渝,不畏难、不懈怠,不自弃也不自傲,一步步走到职业生涯的尾声,最后交上一份还算不错的人生答卷。

回首既往,概括人生,如果说我在教学、科研和工作中取得些许成绩,应当主要归功于党的领导引导教导和国家的培养,归功于老师们的教诲,归功于同事们(特别是财政学系与我共事多年的同事)的帮助和学生们的支持,当然也有优良家风的熏陶和自身的努力及自律。这又让我回想起2014年我在荣获第八届(还是个“8”)山东省教学名师时,在《山大日记》里写下了对如何成为一名“好老师”的体会:“一是要具有良好的师德和人格魅力;二是要有作为教师的责任感、使命感、神圣感和献身教育事业的崇高精神,爱岗敬业,坚持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三是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学识魅力;四是要有创新理念和创新精神。如果再加一条,就是要以严肃认真、止于至善的态度和信念投入到他所从事的教学事业中去。”

又到了1月8日,新年伊始,开元之日。每逢此日,感慨良多。我们这一代人,出生在艰苦年代,成长在动荡时期,受益于伟人决策,亲历了改革开放,目睹见证了国家昌盛民族振兴的沧桑巨变和辉煌成就。我们这一代人最值得自豪和欣慰的,是全身心地融入了国家改革开放的时代潮流,始终与国家发展同频共振,与国家繁荣富强休戚与共、血脉相连。作为山大一分子,我又亲历了财政学科的创建、经济学院的发展和母校几十年来披肝沥胆、筚路蓝缕、挺膺高水平一流大学行列的艰辛岁月,能将毕生的精力奉献给崇高的教育事业,培育了一大批优秀学子和社会栋梁,让我感到无上光荣和自豪!同时,看到学科、学院和学校发展得这么好,人才俊杰辈出、事业兴旺发达,也让我十分高兴和欣慰。

1月8日,这总是能让我永久回味和值得记忆的日子。过了今天,我将开启新的退休生活:含饴弄孙、享受快活,修身养性、颐养天年,“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不可谓不是精彩人生的真实写照。然而,作为一名淡泊名利一生的老教师,我仍将会以满腔热情关注学院和学校的发展,愿为传承山大优良学风、为母校再创辉煌尽绵薄之力,散发自身余热,作出应有贡献。“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谓豪情与激励;“退而不休倦而不怠,弱而不萎老而不衰”,应为情怀和境界。以此与退休的老伙伴们共勉。



【作者:荣休教师 李齐云 来自单位:经济学院 责编: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