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参加者 刘艳菲

发布时间:2025/07/19 20:13:43   点击:  

7月19日 星期六 晴

青岛的夏日,海风带着温润的气息拂过校园。昨天,一场凝聚了三十年时光和记忆的学术盛会——“聚落与社会: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3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山东大学博物馆(青岛)启幕。中美鲁东南联合考古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且影响力巨大的国际合作考古项目之一,因此本次研讨会引起巨大反响,近两百名来自海内外的学者齐聚一堂。会议旨在系统总结和回顾30年来国内外聚落考古的丰硕成果,深入探讨古代聚落与社会研究的未来发展方向。中美代表学者围绕山东之于世界考古的重大意义,区域系统调查对于鲁东南地区聚落和社会研究、对于构建全球历史的重要作用,多学科研究的最新突破性进展等核心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讨论。思想的火花在会场上不断迸发、碰撞、交融,构成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盛宴。

而在会议间隙,我与诸多参会学者进行了交谈,了解到了许多他们与联合考古项目的动人故事。盖瑞·费曼、文德安、栾丰实、方辉等学者,是联合考古项目的奠基者和参与者,他们三十年如一日,始终坚持在田野调查和研究第一线。当年参与项目时,他们中有的刚过而立,如今已逾花甲,华发早生。但正是这三十年光阴,鲁东南区域系统调查的版图逐渐扩展,对于聚落与社会的认知逐渐深入。他们也培养了一代又一代学子,使学术薪火得以代代相传。追忆往昔,他们谈起田野工作的艰辛,寒冬里不小心一脚踩进冰冷的水沟,酷暑中被一场突如其来的暴雨浇透,合作初期因学术背景差异和观点分期而引起的激烈争执……但他们说,最艰难的岁月已经过去,沉舟侧伴,最终淬炼出的是宝贵的学术实践与合作经验,以及珍贵的友谊。一代代青年学子曾参与项目的田野调查与多学科研究,这些经历成为他们学术生涯中深刻的烙印。昔日稚嫩青涩的学子如今已蜕变为成熟坚毅,他们带着自己的学术成果来到会场,眼中闪烁着求知若渴的专注目光,胸中激荡着对于考古事业的坚定信念和无限热忱,向曾经的恩师们递交上一份份令人欣慰的答卷。

回望这场研讨会,学者们跨越重洋与年龄的深厚情谊,师生间薪火相传的拳拳之情,会场上旁思想交锋所激荡的璀璨火花,无不令人深深动容。三十年光阴荏苒,中美学者并肩携手,描绘出鲁东南地区千年前的聚落与社会图景,更在黄海之滨的山东大学青岛校区,为这条探索人类文明源流的漫漫长路,点亮了理解与合作的永恒灯塔。


【作者:副研究员 刘艳菲 来自单位:考古学院 责编:王一晗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