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铸脊梁・弦歌续华章——抗战中的山东大学”文献展讲解员 刘佳雯

发布时间:2025/09/07 20:54:57     

9月7日 星期日 晴

在这周开幕的“烽火铸脊梁・弦歌续华章——抗战中的山东大学”文献展中,我担任了展览讲解员。展板上的史料封面斑驳,展柜中泛黄的文献静静陈列,带我们回到80年前的烽火岁月,而我有幸成为这段历史的“传声者”,向来自洪家楼图书馆和千佛山图书馆的老师们展开这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当我站在展板前开始讲述那些历史故事时,内心的紧张逐渐被自豪所取代。我看到老师们专注的眼神,仿佛跟着我的讲述走进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讲解“学术薪火・学者著作”版块时,我提到华岗先生编写的《中国民族解放运动史》,它系统梳理中国近百年反帝斗争史,有力批判日本侵华谬论。我深刻体会到学者们以笔为武器,用知识唤醒民众,为抗战胜利贡献了独特力量。

在介绍校史文献时,我讲到国立山东大学、齐鲁大学、华中建设大学在抗战时期的艰难历程。齐鲁大学内迁成都,成为“华西坝五大学”之一,其国学研究所在顾颉刚主持下成果丰硕;华中建设大学作为山东大学的重要红色源头,在抗日烽火中顽强办学。这些故事让我明白,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刻,教育和文化的传承也从未中断,它们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民族前行的道路。

讲解过程中,最令我动容的是讲述那些抗战英烈的事迹。张自忠将军作为抗战中牺牲的最高军衔将领,毛泽东亲题“尽忠报国”;土木工程专家张倬甫秘密策划北宁铁路日军军列脱轨事故,延缓日军入关。他们用生命诠释了爱国精神和民族大义,让我深知今天的和平是无数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应当倍加珍惜。

80年前,当硝烟笼罩齐鲁大地,山大人用不同姿态写就了抗战史诗:学者以笔为枪,筑起思想防线;师生举校西迁,在烽火中延续文脉;战士投笔从戎,像周浩然烈士那样用年轻的生命保家卫国——他们共同体现了山大人的报国热忱。这些“会说话的历史”,诠释了本次展览主题中“弦歌不辍”四个字的分量。这些展陈的校刊、讲义、演出剧本,见证着山大人在最艰难的时刻,从未放弃过对知识的坚守、对文明的守护。

活动结束后,老师们纷纷对我的讲解表示肯定,这让我倍受鼓舞。但我深知,这次讲解只是一个开始,我们今天回望抗战中的山东大学,不只是为了铭记苦难,更是为了接过那根精神接力棒。先辈们在战火中守护学术、捍卫家国,他们的赤子之心,正是今天我们这些山大学子最该传承的火种。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刘佳雯 来自单位:管理学院 责编:王莉莉 霍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