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6 20:17:55
之前看到那些奔赴大洋的科研队伍,还觉得离我很遥远;没想到有一天,我也能成为其中的一员。研究院通知我入选“深海一号”科考船西太平洋调查任务时,我激动得一晚上没睡好,一边收拾行李,一边幻想着真正站在甲板上的样子。

这次航段的主要任务是在西太平洋富钴结壳合同区开展资源勘探和环境基线调查,来自十几家科研单位的五十多位老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我作为山东大学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的博士生加入化学组。虽然出发前我已经做好吃苦的准备,但真正上船后才发现,所有想象都显得太轻描淡写了。

我负责海水和沉积物样品的采集、记录和处理,还担任化学组组长,需要设计CTD采水层位并分配海水样品,有时还要兼顾走航与作业班报记录。任务虽然重复但极其重要,我必须全程打起精神,任何一个数字填错都可能影响后续分析。
最难熬的是晕船和熬夜。海浪起伏得厉害,我常常边扶着栏杆干呕,边继续把样品分装好。科研并不浪漫,可偏偏就是在最辛苦的时候,我感到一种难以言说的满足。总结会上被评为“优秀实习生”时,我心情十分的激动。

真正让我一生难忘的,是参与“蛟龙号”下潜的那一天。作为右舷观察员,我紧盯着深度计,当数字跳到1900米时,我知道我们抵达了海底。舷窗外是一片黑暗,但当灯光亮起,那小小的光域里竟藏着一个完整的世界——艳丽的海葵、奇形的珊瑚,甚至还有一条蓝色的深海鱼在旁边游过。我当时脑袋里只剩一个念头:原来“未知”竟然这么美。
作为生态环境损害鉴定方向的博士生,我对数据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感触。每一个样品都来自真实的深海,每一个数字都承载着生命的信息。回到实验室后,我会和团队一起分析这些样品,构建深海环境基线数据库。我知道,只有把这些看不见的世界记录下来,才能真正谈“守护”。
这段时间的经历让我更加笃定:唯有了解,方能守护。我会继续走在探索深蓝的路上,不管前方是风浪还是星辰。我已经见过那片1900米大洋深处的光,那束光足以让我继续往前走很久很久。
【作者:2024级博士生 赵苗苗 来自单位:生态环境损害鉴定研究院 责编:谢婷婷 赵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