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晕核发现40周年国际会议志愿者 李泽泉

发布时间:2025/10/20 20:28:03     

10月20日 星期一 晴

上周,纪念晕核发现40周年国际会议在北京开幕,此次盛会由中国物理学会/中国核学会核物理分会、亚洲核物理联合会、北京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办,来自中国、日本、韩国、德国等国家的17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很荣幸,我经过选拔成为此次国际会议的志愿者。

会议开幕的前一天,我来到北京首都宾馆,经短暂休整后,承担了接待外宾入住的任务。平时能一睹领域内顶尖知名学者就足以让人兴奋,而此次参与接待许多顶尖期刊上看到的学者,我心中激动忐忑不已。我首先接待的是一位来自意大利的教授,在向他介绍宾馆情况及近几日会议行程后,十分健谈的教授也满脸笑容地和我交流将来想去哪里深造,欢迎我到意大利去参观和学习。我逐渐适应这份志愿工作,决心尽力把它做好。

会议首日,中国科学院张焕乔院士出席会议并致辞。随后,晕核实验现象发现者Isao Tanihata教授以及晕核概念提出者Bjorn Jonson教授也在报告中,回顾了晕核发现的历史过程以及对未来研究的期望。本次大会为期6天,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晕核及奇特核基本性质、奇特核反应动力学、量子多体理论和计算方法、奇特核相关前沿交叉研究等多个主题,开展了90余个学术报告。在听会之余,我承担了引导外宾进入会场以及交流沟通等工作。尽管几天的忙碌让身体较为疲惫,但学习到了很多前沿相关知识,我感到非常开心和充实。

会议结束前一天,我有幸陪同意大利教授Evigezzi前往北京雍和宫以及景山公园等地。年近七十的教授活力并不比年轻人差,我们在近一天的游览中聊到了意大利的文化与美食,我也向教授介绍了我们山东大学的文化与历史,并欢迎他前往山东考察。

担任志愿者的一个星期里,我收获颇丰。与外国教授们的全英交流让我提升了口语交谈能力,也增长了不少见识;相关志愿工作提升了我的组织沟通能力,同时也向外国友人宣扬了我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校的文化特色。这段志愿者经历虽然已经结束,但我从中感受到的科学家精神以及与外国友人的友谊,将激励我砥砺前行。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李泽泉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 责编:谢婷婷 李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