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19 20:32:15
黄海之滨,玛珈山下。“观水有术,必观其澜”,历史的洪流与时代的浪潮交汇,不同学科的思想也在此碰撞。
今天上午,观澜讲坛:拓界·开新·融淬——山东大学学科交叉中心2025年新声沙龙在含光楼举办。这场沙龙汇聚了来自山东大学一校三地的博士研究生同学们,让我们这些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青年学子,能够在此交流互鉴、碰撞思想。作为此次沙龙发言分享的六位同学之一,我有幸向各位导师和同学汇报了自己从人工智能到世界史的跨学科求索中的些许思考。
威海校区杨玉书记和刘战强校长高屋建瓴地指出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的大势,研究生院许峰副院长和姜楠主任表达了对我们的深切关注和期许。在承接了李进同学行星宜居的前沿探索后,我也登台展示了我在学科交叉领域的一些探索与进展。
进入历史学的研究领域前,我主要学习的方向是以大语言模型为代表的人工智能,也正是这段跨学科的学习经历,让我捕捉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历史学者与AI模型在工作范式上存在着高度相似性——在不曾亲历真实历史的前提下对符号化的文本信息进行解读与阐释。我不禁反思人类学者的主体性以及“人与AI”的二元关系。
沙龙上,我阐述了团队的核心探索方向——深度认知对齐,即通过构建专属学者的认知数据,创造一个在知识体系、分析框架、价值取向和语言范式四个层面能够模拟其思考、推理的认知对齐AI。这样不仅能解放繁重的文献工作,更有可能通过构建不同学派模型的“虚拟学术辩论”,实现人文社科领域的Scaling Law,迸发出更具创造力的理论火花。我的想法得到了现场的苗威教授、吕英波教授、聂文锋研究员的高度认可与悉心指点。
立足边疆学领域数代师生的深厚积淀,我们团队正致力于构建边疆研究的“专家认知模型”,由相关工作衍生出的“数典述疆”项目获山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我的两篇学术论文也在投稿的路上。这些初试啼“声”的小小成绩,是我们迈出的坚实一步,也契合了今天新“声”沙龙的深意。
当然,诚如我在汇报结尾所言,这项探索尚处早期,面临着评价基准缺失、学者思想动态演化和深层伦理边界等诸多挑战。但我坚信,人机关系,正如一面相互映照的镜子,瑕瑜互见又相得益彰。
沙龙结束,意犹未尽。导师们的宝贵意见与领导们的殷切期望,为我们拨开了前路的迷雾,也给予了我莫大信心。从“边疆大模型”的发布到今天学科交叉的探讨,数字技术与人文学科的融合已是浩荡之势。我想,如何乘时代东风,担时代使命,在这场深刻的变革中为史学研究乃至人文社科的范式革新贡献一份力量,是我们山东大学边疆治理研究院全体师生应凝心聚力探索与追求的目标与愿景。
【作者:2025级博士研究生 袁庆豪 来自单位:学科交叉中心 责编:蒋晓涵 韩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