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0/27 20:59:36
金秋十月,正是启程与收获的季节。我怀着些许紧张与期待,开启了第三届全国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的征程。刚刚抵达福建泉州,温暖湿润的微风便扑面而来。这座被称为“刺桐古城、海丝明珠”的城市,用它特有的方式展现着东道主的热情,抚平了我一路的忐忑。
思绪不由得飘回奋力备战的那些日夜。历经学校组织的三个轮次系统的路演培训,从大赛初选、复赛到跻身到全国舞台,一路走来,实验室窗外的星光见证过多少次深夜的坚守,键盘的敲击声陪伴着一个个方案的打磨。我们团队的项目:运营轨交隧道结构病害多维感知智能巡检机器人,从最初的构想,到无数次的实验,再到如今即将站在博士后全国最高的竞技舞台上。此刻,在泉州静谧的夜晚,我的内心反而沉淀出一种难得的平静。
这场“神仙打架”级别的大赛,让我在全力展示之余,还获得了一次宝贵的视野洞察。一位产业界专家的提问切中要害,让我真切体会到市场认知、行业发展与技术现状这些词的实际分量。他最后的点头,对我而言是一份厚重的期许,为我们的下一步工作标注了清晰的坐标。
走下台的那一刻,我的心中对未来的轮廓愈发清晰——我们的工作已在理论层面构建起坚实的体系,在方法上实现了突破创新,更在应用场景中完成了从构想至验证的闭环。然而,我们深知,未来依然任重道远。作为青年科技人才体系中的生力军,博士后不仅承载着学术创新的希冀,更是衔接高校科研与产业实践的桥梁。
如果说比赛是对能力的检验,那么交流环节则是对视野的启迪。我有幸结识了来自五湖四海的优秀博士后团队,一一次对话就像一一扇窗,让我看到科研之外更广阔的天地。正是在这些真诚的交流中,我意识到自己还需更深入地把握技术走向市场的“切入点”与“鲁棒性”。这种认知上的刷新与颠覆,是闭门造车十年也难以触及的珍贵领悟。它不只来自书本,更来自思想的碰撞与视野的交汇,这正是此行最让我感恩的收获。
这次博士后创新创业大赛,于我而言,是科研路上一次至关重要的“中期答辩”。它让我更加清晰地看到了现阶段的局限,为我指明了需要专注深耕的方向,也让我未来前行的每一步,都迈得更加踏实、更有信念。
下个赛场,我们再见!
【作者:博士后 杨林 来自单位:人事部(人才办) 齐鲁交通学院 责编:谢婷婷 韩紫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