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家“田野”游园会参加者 杨琮琳

发布时间:2025/11/15 20:15:11     

11月15日 星期六 晴

清晨,我们一行同学已踏上了前往焦家遗址(章丘区)的路途。车窗外掠过一片片深秋金黄的树林,远山如黛,而我的心中早已充满期待——今天,我们将亲身体验考古工作,触摸那些沉睡千年的文明碎片。

下探方前,考古学院的唐仲明副院长为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考古课:“同学们,你们脚下站立的焦家遗址是距今五千年左右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遗存。在这里,我们发现了大型聚落、高等级墓葬和城墙遗迹。它向我们昭示着,当时这里已出现了社会结构复杂化的现象。”

来到体验区,整齐划一的探方藏着解码历史的钥匙。考古队的同学韦我们进行细致的讲解,“这一处的土色比别的地方颜色浅,质地也比别的地方硬,是先民用火痕迹的遗存,可以还原出先民的生活场景。”我蹲在探方边,仔细观察土层中隐约的陶片残迹,对考古工作有了更深的体会。

接下来的粘土陶器制作,则是一次从“旁观”到“实践”的跨越。揉捏着手中湿润粘稠的陶土,我试图模仿先民,制作一个最简单的陶罐。然而,陶土在我手中却显得如此“不驯”,不是厚薄不均,就是轻易坍塌。在志愿者的指导下,我慢慢沉下心来,感受着陶土在指尖的流转与成型。当那个略显稚拙却独一无二的小陶罐终于在我手中诞生时,我仿佛穿越了时空,与五千年前那位同样在制作陶器的先民产生了奇妙的共鸣。

回程的车上,我想起过去看到的一篇散文中说:“无言的历史,有多少需要我们去铭记,又有多少需要我们去跪身。”今天的经历,让我对“历史”二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它不再仅仅是书本上的文献与理论,而是可触摸的土层,是可塑造的泥土。

作为历史学类的学生,我们不仅要在书页中研读典籍,更要走向田野,去感受这份来自大地深处的脉动,用双脚丈量文明的长度,用双手感知历史的温度,将这份厚重的文化遗产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下去。


【作者:2025级本科生 杨琮琳 来自单位:历史学院 责编:张穆楠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