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政管学院本科生 张俞杉

发布时间:2016/11/15 19:05:24   点击:  

11月15日 星期二 晴
  对于动辄布置上千字作业的公共政策课,我的感情不是厌恶,是欢喜。作为一名大三的行政专业学生,我不得不承认,公共政策课堂培养了我对本专业的热爱。刚上大一时,我告诉别人我是公共管理专业的,总会得到“很好啊,以后当公务员,工作稳定”之类的回复,我本人对专业的兴趣也一直不高,总在课堂上玩手机,想当然的认为考试周背背就好了。到了大二,由于课程设置增多,在课堂上接触了更多的专业知识,我逐渐认识到公共管理并不是只有“公务员”才去承担的,它也并非我原先想像的那么“简单”,公共管理的学问涉及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政治学等多个领域,它并非只是政府官员的事,它关系到我们每一个人,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
  就以今天的公共政策课为例,今天课堂的主要内容是公共政策的评估,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德国学者韦唐对政策评估的八种分类模式。在讲解“顾客导向模式”时,班级里的少数民族同学就“少数民族赴内地读大学政策”进行了讨论,有同学认为这一政策的目的是为了使少数民族同学得到更好的教育资源,实现社会的公平,现有的结果已经做到了这点,实现了这个政策目标,因此少数民族赴内地读大学的政策是科学合理的;有的少数民族同学则认为这一政策没有很完善地考虑到少数民族同学的需求,使少数民族同学在生活、饮食以及融入汉族同学群体出现了问题,同时在未来就业问题上也没有给予一定的保障,使得少数民族返乡就业丧失优势。在同学们激烈的讨论中,我也在思考:我之前一直认为这一政策没有弊端,但我完完全全忽视了少数民族同学作为政策“顾客”的真实感受,听到来自藏族和回族的同学的观点,我才恍然明白我之前对本政策的评价、评估是片面的。
  在政策过程中,同样也存在这样相似的问题,政策制定者往往只看到现有成果优势的一面,可能会忽视政策对象的实际感受。顾客导向型的政策评估模式正是要引导公共管理者关注顾客的真实看法和想法,使顾客处在主动的位置上,而不是被动地接受服务。正如课堂老师所说:“公共管理的重点在于公共价值”。如何真正实现公共价值,我们还需努力学习,毕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作者: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4级 张俞杉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