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6山大日记:济宁运河文化调研者 李金烁
发布时间:2016/11/20 23:26:15 点击:
11月20日 星期日 阴
为了探寻文化遗产原真性保护与旅游资源商业性开发之间的关系,我们团队一行五人利用本周末的空闲时间,一同赴济宁对运河遗产文化进行实地调研。
济宁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囊括了诸多人文、自然旅游资源。它既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又是儒家文化、水浒文化、运河文化三大文化的诞生和交融地。其中,古老运河文化的知名度相比于前者处于劣势,这也正是我们将其列入考察对象的原因之一。
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济宁工商业的兴盛,繁荣了济宁的商品经济;同时,运河作为古代重要的交通运输方式,在货运和客运上均具有无可比拟的漕运地位,促进了南北方的经济和文化的交流。如今,京杭大运河济宁段也成功申遗,但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却在当代逐渐被人们忽视。
我们首先来到了济宁市博物馆,重点参观了“运河文化”的部分。博物馆通过图片、文字、视频以及高仿真的实物和蜡像集中展现了运河沿岸人民的生活。由于周末没有专业人员上班,我们只能对博物馆的治安管理人员进行简单采访,发现他们只对运河沿岸的遗产名称略知一二,对济宁的运河文化和运河现今的利用状况均不甚了解。对于济宁政府方面,对运河管理和规划基本处于“构想”阶段,一些远景战略只是纸面文章并没有付诸实践。
随后,我们还参观了作为运河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声远楼、太白楼和铁塔寺。这些街坊楼寺虽还留存唐宋时期珍贵的第一手文物,但由于年代久远保护得不很完好,且作为旅游资源被“半开半闭”式地对外开放着。对于“禁闭”在寺庙里的宗教文化资源,由于缺乏必要的开发,也是黯淡了些。我们走访的因竹子手工业发展起来的“竹竿巷”也再不是昔日手工艺术的汇集地,浓重的商业化气息掩盖了原有的本真,满街销售酒器和玻璃制品的店铺与古香古色的运河气息有些不太和谐。最后,我们决定亲自到运河上转转——仲秋时节,温度和湿度不冷不热得刚刚好。清晨的一场雨洗去了市区的繁忙和躁动,微风裹挟着湿漉漉的泥土香,在碧绿色的运河河面上掀起阵阵涟漪。河水不很清澈,但也可见水中游动的鱼。运河绵延几十公里,两岸却异常的冷清,岸上只有三三两两的垂钓者,昔日的热闹与繁盛已不复。
通过这次调查,我们发现济宁市对运河保护和开发方面的工作颇有不足,社会上下对运河遗产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即使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也还是同一些文化资源一样,几乎处于“闲置”的状态。同时,我们也通过调查问卷等形式对济宁市的市民调查中了解,运河文化作为旅游资源没有足够的吸引力,这些都是亟待去解决的。
【作者:历史学院 2014级 李金烁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春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