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政管学院本科生 聂玉伦

发布时间:2016/12/07 09:39:43   点击:  

12月6日 星期二 晴
  当我们六个人又一次在3号楼进行完“中国式管理批判”论文的讨论与最终定稿,也就意味着学习小组一学期以来的阶段性任务完成,大家转入考试周的复习之中,讨论暂时就要告一段落了。
  时间飞快,一次次讨论、展示的场景还历历在目,不知不觉,我们6人的学习小组又度过了一个学期。我们的学习小组共有六名成员,两位女生,四位男生,其中包括我在内的五名同学来自14级行政管理班,还有一名中国海洋大学的交流生同学也加入了我们。其实我们这个学习小组由来已久,早在大二上学期,有一门专业课叫做“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这门课的考核方式便是同学们组成调研小组,一起做社会调研项目,最终进行调研成果展示。就在当时,我们五位平时关系较好且志趣相投的小组的“元老”便集结到了一起,做有关“山东大学幸福感”的调查研究。不知是天意,还是美丽的巧合,组队时我们并没有考虑太多,没有特别地注重男女比例和各自的性格特征与分工,但是后面小组运行中,大家慢慢发现,反倒是一个高效的组织,其中既有踏实实干的“老黄牛”,也有思维活跃的“机灵鬼”,还有会做PPT和视频的“技术宅”,这使得小组的任务分工浑然天成。后来,我们这个学习小组在各门课上都延续下来。
  “一个人也许走的更快,但一群人能走的更远。”小组内的每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以及自己专长的方面,进而在讨论问题时就呈现出不同的思维方式和侧重角度。因此,从大二以来的每次老师安排的讨论发言、展示、论文合作,我们都会约定聚在一起,交流思想,交换观点,互相学习,共同进步。当然,实际上学习小组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文化建设也确实经历了一个过程。初始时,每逢集合讨论大家都经常迟到,而且效率很低,讨论混论,逻辑性差,难以有实际的进展。后来我们便不断地摸索,如何才能提高讨论的效率,如何达成共识,如何让大家更团结呢?对于迟到问题,加强了提醒和当面提出,让成员间形成了互相监督和约束环境。讨论我们改变以往大家之前没有提前准备直接进行的方式,而是采取提前收集材料明确观点,再来进行观点交锋,并且要有理有据,说服自己也说服别人。如此一来,效率明显提高,也更容易达成共识。后面每次的碰面,慢慢大家都会自觉地带一些吃的,演化成了更加轻松活跃的茶话会,这也使得我们几人的关系更加融洽。
  说起来还要感谢任课老师们,让我们六个人聚到一起,团结一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学习小组的阶段性使命完成了,但我们六个人的情谊以及“团结一心、精诚求索”的精神正在上演,且永远也不再终结。
    


【作者:政管学院 2014级 聂玉伦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