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山大日记:呼吸内科见习者 郑凌霄

发布时间:2016/12/10 08:55:26   点击:  

12月9日 星期五 晴
  今天,作为临床医学院大四的见习生,我们来到了中心医院呼吸内科进行见习。医生办公室里,不同于电视剧里其他职业办公室里打诨逗趣的人们,医生们都在讨论各自负责的病人的情况,商讨着如何进行下一步治疗。我和另一位女生被分配到了褚老师的查房小组里。查房是医生了解住院病人情况的每日功课,也是医患建立良好沟通的桥梁。呼吸内科的住院病人,大都是因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炎而被收治入院的。但他们的临床症状却因为治疗的进行,跟教科书上的表现有所出入。
    褚老师很负责地在带领我们检查完每一个病人后,都会问我们一些问题。比如:“多耐药和泛耐药是指什么?”,又如:“我为什么要问这位病人有没有下病床活动?”我在竭力根据老师的问诊方式,整合所学过的内容。在没有了解各个病人的情况下,诊断他所患的疾病。这样一来,平时学习中零零散散的知识如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诊断治疗等等部分,都因为一个个疾病而被整合成一个整体。褚老师说,内科医生的诊断思路非常重要。要根据临床症状、体征和辅助检查,来判定病人可能的疾病。而有些时候的有些疾病,直到出院时仍旧未诊断清楚。治病救人,不仅要发现病因,还要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尽可能地根治病因。
    期间,在为一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病人体检时,褚老师拿起手中的听诊器,仔细听着病人的呼吸音。老师将听诊器递给我,让我回答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听过后,我竟一时语塞,脑海中的专业词汇就是无法搜索。实习的学长听过后一口回答:“呼气相哮鸣音。”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在医学学习中,要不断地积累专业词汇,应用于实践中,才算得上真的掌握。
  褚老师还让我们根据病人的血气分析,来诊断病人的呼吸衰竭类型。病人的指标并不符合任何一个类型。老师笑笑说,这是给病人吸氧后的指标,所以血氧浓度高,但根据二氧化碳的储留量,我们仍能判定病人是二型呼吸衰竭。听过后,我明白了病情是随着治疗过程不断变化的,我们仍旧有很多知识要学且要学会灵活应用。
  经过一上午的见习,我学到了书外的知识,俯仰取拾,才得以滴水穿石。我将不断进取,成为一名合格医生。

【作者:基础医学院 2013级 郑凌霄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雪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