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6/12/23 09:16:02
点击:
走出思想的雾霾,面对科技与人文
微雨中的校园,雾霾稍有淡去,空气中弥漫着潮润与丝丝清凉,仿佛也在唤醒脑子里的细胞跳动。
今天的讲座主题是“自然科学工作者与意识形态建设”,主讲人是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方雷教授、环境学院的刘汝涛教授。作为都曾获评“新世纪优秀人才”的各自专业领域杰出的青年专家,我很渴望知道他们在“对面”学科中有什么思考。
虽然很多同学因为有课无法来参加,教室里只坐了一半的听众,但一进屋,两位老师还是被热烈的掌声惊到了,微笑着说:“虽然我们人少,但是力量大啊!”
整个讲座的过程,是两位老师在精神上互友论证的过程。我惊奇的发现,方老师缜密的逻辑思维内,蕴含的理科知识竟然那么丰富,例证信手拈来,前沿问题分析的如此精彩。刘老师也并不是我们想象中的“科技宅”,谈起身边各种故事时,丰富的情感表达出骨子里深深的人文情怀。
同时,从一些细节上,我还得到了许多震撼和启发。例如,刘老师会把好书一气买下两本分别放在实验室和家里,为的是方便阅读,省去来回携带的麻烦。我们喜不喜欢这样的麻烦?他认为科研是愉悦的,“选择一个地儿,深挖一口井,贴上自己的标签”,这是他从二十年前想明白的事儿,所以他把周末能够安静地在实验室工作一整天的过程珍视为一种幸福。我们离这种境界还有多远?为了帮助学生成长,他在学术上不给学生任何投机取巧的空间,然而在人文关怀上大动脑筋,反复创造各种“神奇”的条件,给学生人生中真正的成长机会。幸运的我们,在山大中遇到无数这样的好老师,我们能够理解老师们的良苦用心吗?方老师一直在强调创新的重要性,并且拿“做生意”来打比方,强调树立“品牌意识”。然而,日常中,在迷惑、困顿“博士”变成“窄士”的时候,我们是不是给自己的慵懒找了借口呢?在谈到马克思主义在当下中国的“三个尴尬”时,方老师深深点醒我们,作一个真正的理论从业者,我们要向谁学、怎么学,如何去坚守,什么是真正的敬重。
讲座的过程,表面上是两位学者愉悦的谈话,实质上正应了我们常说的那个道理,真正的“大家”往往是跨界的,不仅在知识上是互通的,而且在思想上是一体的,以问题为导向,旨为全人类共同体发展服务,这也许是科技与人文面对面活动历经二十年至今的一个初衷吧。
而我们是不是也要对下面自己这些所谓的“习惯”做深刻的批判,拷问自己的初心呢?
习惯于关心与切身利益直接相关的事物,而对间接或在遥远的未来才产生影响的事情的关切度不高。
习惯渴望对于不完美的事情从头来过,于是买后悔药的成为世界上挂在口头上最红,而最无处可寻的“梦中理想”。
习惯于斥责缺陷,却没有掌握什么是真正的度,什么是接近“完美”的真正路径。
习惯于把判断是否有意义,取决于精确的分析或理性的论证,而忘记了自然的状态。
雾霾天气不是思想懒惰停滞的理由,却恰是触发我们思考的一个刺激源。
一个学期即将过去,回到初心,再问始终。
【作者:马克思主义学院 2016级 赵李叶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朵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