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 药学院本科生 吴一波
发布时间:2017/01/25 23:32:46
1月25日 星期三 晴
一年到头了,总想着写点什么。这一年和我家宝贝的生活幸福,想起这一年最开心的时候总是有你的陪伴;学生会更重的担子压在了身上,生怕自己做不好这一届学生会辜负了大家的期待,但17届学生会的精彩远远出乎我的想象;山药二班的乡亲们似乎永远都是我力量的源泉,不管我在其它地方遇到了什么困难,二班永远都是我温馨的家……而要说这一年最让我值得庆祝的事情,应该就是我把在大一立下的flag慢慢变成了现实。从0到1的过程是漫长而又痛苦的,然而,一旦当你所做的事情已经走上正轨,而你所做的事情又在慢慢影响其他人的时候,这种自豪感是无与伦比的。当然了,熟悉我的小伙伴应该都知道了,我又该说我和我的科普了。
“i科普”这个团队是我带的第二只科普团队,也是我最值得炫耀的团队之一。大概它成立的时候就是去年的这个时候,当时这个团队就是为了社会实践组建的,但慢慢地它带给了我太多有趣的思路和碰撞的火花,它的回报远远高出了我的预期。最开始参加志愿服务大赛,和省科协合作的科普大学时间与上课冲突、线上平台一再崩溃、思路一遍一遍地调整,就是在一次次地探索中,我们才在社区的服务之中找到了我们的方向:目前每三个中国成年人就有一个是高血压患者,如果高血压患者拥有良好的服药依从性,患病趋势将会大大降低。然而我们却发现有老人经常忘记服用药物、服药不遵循医嘱的情况出现,限制了药物的应用。而服药依从性差的原因很多都可以是被科普干预的,我们也因此找到了自己的方向:那就是以社区中老年人“服药依从性”为靶点,线下为主,线上为主,科普进行干预。这是我们在做1-2周一次的志愿服务的思路,但同时我们还需要发现问题进行社会实践调研。我们慢慢地发现,在目前互联网+的浪潮中,互联网+科普是科普发展的趋势之一,线下科普浪费大量人力物力、不能做到经常性等问题慢慢地暴露出来,我们开始探究网络的干预模式,我们在微科普网站开辟了专栏、运营微信和微博……我们也就找到了我们社会实践的方向,也就是互联网科普模式的探索。当然,最后结果还不错。
当社会实践学院答辩的时候,张泰松老师也担任评委,他对我们这个项目印象格外深刻,也因此鼓励我们希望我们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其实我个人是很希望能参加创业类型的比赛,但是我之前给自己定的时间是大四,绝对不是大三。而恰逢药学创新创业大赛在南京中国药科大学举办,在老师们的不断鼓励之下,我又带队参加了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大赛成员也都是i科普的给力队员,那段时间真是让我从对创业什么都不懂的小白,变成了略知皮毛的现在的我,而随着越做自己的项目,越觉得创业真的不是一般人能够做的好的事情,也越来越明白了为什么要叫做创新创业,因为只有创新才有自己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最后的结果算不上是完美,但让我觉得前一段时间的努力都是值得的。
科普是一个神奇的玩意,也不知道为啥我就偏偏喜欢上了它,到目前为止,我认为我的选择是正确的。现在几乎所有的领域都在意识到也都在呼吁科普的重要性,去年的科技三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还头一次把科学普及放在了和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然而,科普不是靠说的,它更需要去奉献,而且是去寻找一条没有人走过的路去奉献。做了这么久的科普,越来越发现,科普并不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想做科普容易,但想真正做好的话,我想我还需要时间。最后呢,还是再说一次每次我在答辩的结束都会重复的一句话,那就是:希望我们能
打造最权威、最有用、最有趣的药学科普!
【作者:药学院 2014级 吴一波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