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化学化工学院本科生 王佳

发布时间:2017/02/01 09:43:26   点击:  

1月31日 星期二 晴
  新年伊始,令众多网球球迷的心情难以平复的,恐怕要数“费纳决”了。
  农历鸡年第二天上演的“费纳决”,已在大满贯决赛舞台阔别了近六年。费德勒最终战胜纳达尔获得2017年澳网冠军。恐怕没多少人预想过,2017年的澳网会将怀旧贯彻得如此彻底。忆起农历猴年的最后一天,拉法·纳达尔苦战4小时56分钟胜出澳网半决赛,经历了空白的2015、2016年以及反复的伤病后又一次重返大满贯决赛,堪称伟大的复出和经典。即将举行的决赛中,在球网那一端等着的,是36岁的罗杰·费德勒——似乎全世界在半决赛的这一刻都站在纳达尔的一边,至少大部分人都希望能再一次看到“费纳决”。
  2005年见证了第一场“费纳决”:彼时24岁的费德勒已是四届大满贯得主、不可一世的世界第一;而19岁的纳达尔方才打出名堂。那一场的对决似乎为未来打下基调,这位腼腆得甚至略带土气的少年成为费德勒的一生之敌。
  “费纳决”的故事却终于在2008年与2009年接连反转,进入难以预料的高潮。纳达尔在温布尔登面对面干掉了费德勒,荣登世界头号交椅。费德勒冲击传奇纪录的速度大大放缓,甚至开始失去自己的沉稳,2009年澳网决赛再次不敌纳达尔,失去比肩桑普拉斯的机会,向来荣辱不惊的费德勒竟在颁奖礼上潸然落泪。自2005年至2014年的十年里,纳达尔在罗兰加洛斯只输了一场球,间接成就了费德勒的全满贯,也提前扼杀了单项大满贯十连冠这个可怕纪录的出炉。隔月,在万千拥趸和桑普拉斯的亲眼见证下,费德勒拿下了自己的第15个大满贯冠军。
  费德勒打哭过不少名将,但打哭费德勒的却只能是纳达尔。在瑞士人不断冲击各项纪录的路上,纳达尔是最大的阻碍,却也是持之以恒的动力。网球世界从不缺少这样互为敌手、彼此难奈的双巨头组合,但没有哪对夙敌如费纳这般具有垄断性,自2004年2月2日至2011年7月3日的387周时间内,世界第一非彼即此,从未旁落。
  不是没有搅局者。罗宾·索德林就曾改写了历史。2009年他先毁了纳达尔,再助攻费德勒实现全满贯,可一年后的罗兰加洛斯瑞典人又反着来了一遍:八强赛淘汰费德勒,令其连续24次大满贯进入四强的纪录戛然而止,决赛完败于纳达尔,将西班牙人再次送上王座。但毕竟这些都只是费纳二元王朝内部的荣誉交换。
  诺瓦克·德约科维奇是掀翻二元王朝统治的起义者,他让世界不得不逐渐认可“三巨头”的崭新结构。从某种意义而言,德约科维奇至今没有得到舆论全面的接受,无论是球迷(绝大多数)还是媒体,在谈及费纳时都充满特殊的情感,却没有给予这位颠覆者相称的赞美。如果德约科维奇早生五年,或许“三巨头”才是理所当然的格局;如果他晚生五年,很可能诞生一个更骇人的垄断统治,人们也应该已经不再留恋费纳对决的场景。
  费德勒的18次大满贯冠军以及费纳二元王朝的种种纪录,也迟早将会在“最伟大”的修饰之后加上“之一”二字。而2017年罗德·拉沃尔球场的这个决赛之夜所上演的,或许是最煽情的告别。感伤的看客们大多明白,下一次“费纳决”遥遥无期,这无论从年龄还是身体状态,或者仅仅从两人日渐升高的发际线,都能得出的结论。
  “这是一段难以被超越的历史吧。”如此感慨不如说是美好的祝愿。历史终究会被更新。只是我们还不愿承认,自己曾经崇敬的偶像会就此消失,仿佛他们的消失便是抹去自己的青春。在现实里,越过山丘的他俩,身影依然高大。在回忆中,费德勒和纳达尔都还是十余年前的翩翩少年。
  一如自己。


【作者:化学化工学院 2014级 王佳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范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