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基础医学院本科生 王怡心
发布时间:2017/02/02 22:18:03 点击:
2月2日 星期四 小雪
不知是否是因为一年中在家呆的时间太短,我今年竟迷恋上各种“年俗”--“二十五擦窗户, 二十六炖大肉, 二十七宰公鸡, 二十八把白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熟悉的歌谣透露着新年的喜庆,尤其在归乡的日子里,听得人暖洋洋的。
回忆起每年都吵着闹着要长大,要独立,要自由,要做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殊不知这些年来因为自己的冲动与不成熟,人生各个路口前草率做的每一个决定,惊的是父母的“天”,动的是父母的“地”。
近年根儿了,妈妈打电话来:“你在那边买些过年衣服吧!”作为家里的独生子,一年到头不知要买多少衣服,为什么过年就必须买?正值老师课题到了中期总结之时,实验室的工作离不开人,实在没有逛街的力气。刚想冲电话里嚷嚷,转念一想,过年嘛,对付对付也就过去了。于是在临走前一天晚上叫着师姐在商场里逛了一圈,听师姐的建议买了一身红大衣,配着刚染的金黄色头发,走在大街上那叫一个拉风!回宿舍穿着衣服打量镜子里的自己,看着行李箱里一箱子无一例外的黑衣服,确实,红色看着就是暖和!
从那天起回到家里,凡是和喜气沾边的,我都想碰一碰:去看刚过百天的小外甥女,拿着一身的小红衣在她身上比划;和爸妈一起买瓜子、爆玉米花、炸丸子、包饺子;去市场上挑福字挑鸡年的红挂坠;去买红纸写春联,去跟长辈们讨要再也压不住自己岁数的“压岁钱”……大年三十晚上看春晚,我发现民歌艺术家唱得不比流行歌手差,洋溢着年味儿的歌词确能抚平异乡学子心里的那抹“思乡情结”。
记得自己年前参加山东省文化馆非遗年俗系列活动时,跟着那些个手艺人学剪纸、做小布虎、拓年画,感觉自己像回到了小时候被奶奶照顾的那段时光,印象中在村子里过年和小伙伴们玩的就是这些小玩意儿,而非现在不离手的手机、ipad。 现在想来,年俗好比一个念想,一条纽带:让你想起自己成长路上都是谁在陪着跨年关,从而连接自己与故乡。从前想当然认为“雅人”绝不会沾这些“俗气”的东西,现在倒觉得雅到极致便是俗,因为对于异乡人来说,它符合人之常情,承载了太多对故乡、对亲朋的眷恋。
【作者:基础医学院 2014级 王怡心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范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