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历史文化学院教师 付晓青
发布时间:2017/02/26 08:41:13 点击:
2月25日 星期六 晴
又是一年玉兰香,兴隆山校区教学楼前的玉兰路是花气袭人,又可以带着学生们在校园里徜徉赏花了。自从搬来兴隆山住,就在这个校区开设“中华民族历史与精神”的人文选修课,120的名额每次都能选满,让我既感动又惭愧。
兴隆山校区虽远离城市,但风景殊异,独有意趣。每年春天的时候都会给学生们讲《诗经》里的草木鸟兽:“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周南·芣苢》)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秦风·蒹葭》)“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荣?焉得谖草,言树之背。愿言思伯,使我心痗。”(《卫风·伯兮》)梦溪桥边,八角山上,这种常见的杂草便是飞蓬,山路上的车前草就是芣苢,那种野生的黄花就是萱草,同学们无不惊讶,兴奋,几千年前感动古人并在几千年后继续感动我们的植物原来和我们这么接近。这是一种怎样的幸福啊!
《周易·大畜》曾曰:“君子以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一个人如果只知道自己出生以后的事情是不成熟的。对历史的温情与敬意能够强大我们内心,滋养我们心灵,让我们学会对待人生挫折,学会欣赏审美,学会感动,学会去爱,面对路边野草小花,能有怦然心动的心怀。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老师就倡导“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学”,这其中就蕴含了最早的通识教育精神。何谓通识教育?就是要使一个人有其国家民族的文化、历史、社会问题的常识,有哲学、文学、艺术的修养,有科学的基本认识,对事物有客观分析和判断能力。这样的一个人,他会敬畏历史,珍视生命,懂得如何与别人相处,也能享受到丰美幸福的人生,对于社会和国家也会有积极的贡献。有时候经常思考,怎样让我们认知历史?一件能够触摸的文化具象、历史风物或许比厚厚的书本文字更有力量,更能感知与体验中华民族的浩瀚历史与厚重精神。
90后的他们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精力很多读书太少,“乐嬉游而惮拘俭”,所以不能强之为学,应“诱之歌诗,导之习礼,讽之读书”,或文字娱目,或琴瑟悦耳,或鸟兽草木中观自然,或贤哲圣迹中省自身,以期“顺导其志意,调理其性情,潜消其鄙吝,默化其粗顽,日使之渐于礼义而不苦其难,入于中和而不知其故。”(王阳明《社学教条》)
本课程是一门人文选修课,名称纵贯中华历史五千年,但学时只有区区不到二十个时辰,因此,哪怕本课使尽洪荒之力也不能达中华历史浩瀚深远之万一。然而,虽然教之力有限,但习之功无穷,若能通过讲授的一点一滴激发他们对民族历史的好奇与兴趣,使其趋向鼓舞,心中喜悦,“其精进不能已”。作为教师最大的幸福也莫过于此了。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付晓青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师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