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政管学院本科生 李欧彤

发布时间:2017/04/22 09:19:25   点击:  

4月21日 星期五 晴
  许久未曾想到写日记了。今天倒是发生了一件让我想要记录下来的事情。就决定动动手指,把它当作一个美好的回忆记录下来。
  然而并不是敬爱的李总理来访我校以至于朋友圈被刷屏了一整天的这般盛况,而是一节简简单单的课堂——本学期公共危机管理的最后一次课。
  这节课,让我许久未曾翻新的记忆又鲜活了起来。就好像我又回到了小学时代。
  今天的最后一堂公共危机管理课程讲的是自救救人的急救知识相关内容,囊括了心肺复苏、外伤的救治(止血、包扎)、气管异物阻塞三大模块。可能是大三的课程缺少了一定的趣味性,今天上午的课堂显得格外活跃。由于有需要进行心肺复苏的环节而应用到了假人模型,在进行示范时,为了能够看得更加清楚,还引起了一阵小小的骚动。能看出来,老师和同学们对今天的课程都保有着极大的热情和期待。
  其实救生的相关知识早就在小学的时候接触过了。但是那时候只是被老师和相关医护工作者以及授课示范人员告知这很重要,自己却不能真正很好地领悟理解到作为一个活物,自身“生命”的重要性。经过十几年的成长,看到了社会上发生的种种事件之后,我才慢慢体会到了生命的重量。
  极其生动形象的心肺复苏术讲解完毕后,就是实践环节了。台上的授课人员话音刚落,便有一位女孩儿勇敢地走了上去。对于能够从人体模型里看到气管以及进行送气的时候胸腔会出现起伏的情况,大家都很是惊叹。尽管由于紧张,一开始进行得有些磕磕绊绊,但是她很快就在讲解人员的指导提醒下步入正轨。第一位女生下台后,又陆续有几位上台进行实践,几轮过后,大家对于相关知识的掌握基本达到了“合格”的效果。只是实战的成果,恐怕还有待考察了。
  讲解的时候就看到“按压”这个过程即使是对于有相关经验的医护人员也有一定的力量要求,而对普通的女生来讲,实际上是会有一些吃力的。而且除去时间以及次数的要求,5-6cm的深度初次实践难以把握,过深或过浅都不能达到对患者的有效抢救,为患者在黄金救援时间争取到生命值。
  随后又进行了关于外伤的救治的讲解。其中包含了止血和包扎。理论性的出血量衡量让同学们大吃一惊:小量为小于500ml;中量为500ml-2000ml;大量为大于2000ml。小量竟然以500ml为界,不少同学都看着自己的喝水杯子倒吸了口凉气——这叫小量吗?!不过很快大家的注意力也就转移到了接下来所讲述的包扎手法上。看似“简约唯美”的被白色绷带缠绕的胳膊,实际上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装饰”过程。讲解人员还说自己因为这个“反折包扎”在考试的时候失过分,所以特意学习了相关手法。示范完毕之后依然有实践环节。看似简单的手法确实难倒了我们。好在也是在相关人员的辅助下磕磕绊绊地完成了。
  最后就是关于气管异物阻塞的救助了。关于这个救助,讲解人员还和我们聊到了她的亲人。她告诉我们她对于学医的热情就是源于希望能够让更多的人在黄金时间内得到有效的救助,减少不必要的伤亡。耳熟能详的“海姆立克法”又一次出现在大屏幕上,配合着讲解人员的真人示范,讲课告一段落。
  小学的时候也是如此呢。懵懂无知的孩童们被带到学校的大礼堂中,看着穿梭在人群里的白大褂,觉得很威风的样子。讲述的知识有些沉重却又有些有趣。要说往自己的小本子上记下一些什么,笔速又跟不太上,不如就看着活动的人儿吧。于是许多细节性的东西,到今天,也就淡忘了。好在,经过这么多年平安无事地成长,又在今天有效得重温了一下当年的记忆。
  可能是今天老师请来的讲解人员和我们年龄相似的原因吧,大家在课堂上都很放得开,都不再是噤声的鸦雀,充满欢声笑语的融洽氛围让每个人都在轻松的氛围中学到了能够救命的知识。其实这才是课堂的真正意义所在啊。学常识以致生活之用,不仅为自己,也是为了他人。实质是为了更美好的发展。

【作者:政管学院 2014级 李欧彤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