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公共卫生学院本科生 李琦
发布时间:2017/04/24 09:17:09 点击:
4月23日 星期日 晴
“传承不泥古,创新不忘宗”,杨老师笑着说,“这是我创作的宗旨。”
中秋节,赏月、吃月饼、家家供奉“兔子王”,在“文革”前的几百年间,这曾是老济南盛行的风俗。而如今的中秋节,赏月依旧,各种精美包装的月饼名目繁多,但老济南的“兔子王”却已经很难见到。如今,一代民俗文化的守望者——杨峰杨老师,执著于“兔子王”艺术的坚守,开启了济南“兔子王”的新时代。而我,坐在兴隆山的图书馆里,听“兔子王”讲他的故事。
相传古时济南疾病蔓延,月中捣药神兔于中秋之夜口噙药饼下凡,将仙药撒至济南72口泉眼中,济南百姓自古饮泉水而生,药随泉水流遍泉城,病者饮下融仙药的泉水后不冶自愈,后人为感念神兔,便用济南北郊的黄河泥为神兔塑像并膜拜,这就是关于兔子王起源的美好传说。
杨老师穿着白衬衫,留着胡子,挂着恬淡的微笑,散发着手艺人的优雅,令人着迷。最重要的,是他那一种匠心而不是“匠气”。“匠气是那种千篇一律,不会创新是吧?”旁边一个小哥哥说。“对!”老师开心的说。“我的宗旨就是传承不泥古,创新不离宗。手艺人啊,就是有匠心,而不是匠气。”
“ 现在的年轻人啊,都是玩手游啊。如果你有事的时候,就会发现时间根本不够用。”杨老师眯着眼说。我心里的羞愧啊,拿着手机的手不由得放下了。
手工是有情感的,这是我最大的收获。它有温度,而不是,机器的凉冰冰,它有我们的感情,它和我们一个平行世界。
【作者:公共卫生学院 2016级 李琦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启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