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4/24 12:13:55
点击:
今天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基地班以及应用化学班的同学在山东大学博物馆上了一节别开生面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我们在车羽凡同学的带领下参观了博物馆的文物展区,感受了山东大学考古研究领域在这些年所取得的成就。
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展厅是邿国寻踪,这是山东大学在济南长清仙人台地区发掘的西周末期的邿国贵族墓葬群。邿国是西周末期到春秋时期位于齐鲁地区的一个小诸侯国,由于其国土面积小,国力微弱,因此在诸侯博弈的春秋时期并不是历史舞台上的主角,从而很难在史书上查找到有关它的记载。这样的一个发掘工作由于其弥补了邿国文化的空白被评选为当年的“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同时也正是这样的一个发掘工作给予了我们可以在山东大学博物馆观看这些文物的宝贵机会。在邿国墓葬中最为精美的随葬品是一对盘龙纹铜方壶,也是山东大学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它不仅通过其衔环的工艺表现了西周邿国的铸铜工艺水平,同时也通过其表面的纹饰体现了邿国乃至西周时期的礼仪文化。
除此之外,还有一张照片让我受益匪浅,这张照片上的人都是光头。这是因为在这次考古工作中由于作业地点附近的水源受到了污染,考古队不得不用自制的手推运水车从5公里外运送饮水,而考古现场天气炎热,作业条件十分恶劣,为了在短时间内完成发掘任务。山东大学考古队师生决定剔光头,来减少用水负担,使更多的人力投入到发掘工作中。在那张照片上,每个学生的衬衫上都沾着泥土,而且都是光头,在骄阳下站成一排,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这就是不怕苦、不怕累、艰苦奋斗、勇攀高峰的科研精神,也是当今年轻的我们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需要的工匠精神。山东大学考古领域在时代进步的同时自身也在不断革新,从洛阳铲到X射线粉末衍射,从传统发掘到科学考古,从孤军奋战到国际合作,山东大学考古领域从中国走向世界。这正是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时中国考古学家、中国科学家的努力方向。
我们是化学与化工学院的学生,我们的未来更多的也是从事科研相关领域的工作,这样生动的毛概课给予我们的不仅仅是巧夺天工的艺术品和古人高超的技艺所带来的震撼,还有来自老一辈科学家的精神熏陶。郑敬斌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算过的一笔“时间账”,让我们深刻理解了自己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征程中所承担的历史责任和使命担当。作为青年科研工作者的我们将发扬这种“光头”精神,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建设道路上奉献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作者:化学与化工学院 2014级 滕云飞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启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