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中印国际思想比较专题研讨会志愿者 杨静轩
发布时间:2017/04/25 09:25:06 点击:
4月23日 星期日 晴
带着一身的疲倦,教授们的车渐渐消失在地平线。就在刚才,我们还最后一次挥手告别,正如两天前,我激动地登上校车前往流亭机场迎接他们的场景。
这是关于中印国际思想比较的研讨会。作为青岛校区的主人与新人,每一个政管学子都想在这次活动中开阔眼界,因而志愿者名额显得少之又少,但结果令人惊喜异常。
活动从一开始就是一场体力与毅力的拉锯战,我们奔波往返于学校和机场,站在出站口焦急地等待着未曾谋面的大师们,生怕眨眼疏忽间错过了一场学术盛宴的福音。我的心情随着机场滚动的通知牌而跳跃,延误、提前、降落,“是他们吗?”“不是,人应该再多点。”“是他们吗?”“不是,那里面没有外国人。”当阎学通教授出现在出口时,等候的志愿者们的眼中竟都抹去了一切疲惫,近乎跳跃着向他们打招呼。
接下来,一天半的学术讨论更令我受益匪浅。那些苍发银丝、著作等身的教授们,当谈起孔子、孟子、荀子这些大儒时,竟会激动得比手画脚、言辞激烈;而一旦谈起了中印文化的差异时,双方却又是倾听静默、肃然起敬。面对面的交流更能启迪智慧,在向赵汀阳教授的请教中,这位社科院的大家从生活小处入手,用质朴的语言解释了辩证法、思维与存在、哲学的尽头等等一系列历史性的问题。我所收获到的不仅仅是知识上的丰收,也是对自己这一代人责任的再认知。他说我们90后与以往年龄段的人最大的差别便是“自信”,是对于自己、对社会、对国家与文化的高度自信。正是这样的自信引领中国由弱变强,走向复兴之路。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学者们的思维相互碰撞燃起了智慧的火花,而其言其行,则体现了为人师表的礼节与度量。正如俗语所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在第一天我向郎荣吉先生引路时的一声问好后,每逢相见,他都会主动向我招手示意。在我看来,虽然中国与印度文化两殊,但人性相通,礼节相知。从中我学到的是一种与人为善的处事态度,是一种有礼有节的社交方法,更是尊重差异、理解个性的文化相对主义。
两天的会议紧张而忙碌,作为志愿者,我此刻方知,知行合一何其难也。从学者踏入会场的一刹那,再到他们离开时的匆匆背影,我们需要准备的引导工作、行李安置工作、接送工作等等,无不是从最细微的地方着手。志愿者精神何其高尚,但落实起来常常面临着新问题与新情况。
无论是学识,还是为人;无论是方法,还是精神,这两天的会议是我成长中的一个质变。我相信只有抱着非功利的志愿者精神,恪守礼节,与人为善,刻苦钻研,才能达到学术的巅峰。
【作者: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2016级 杨静轩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