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白姝怡
发布时间:2017/05/29 10:46:33 点击:
5月28日 星期日 晴
我的美育诚信状活动,到今天差不多就要结束了。
加入它的初衷很简单,一方面是天天打卡逼迫自己坚持;另一方面,不隐瞒地说,也是因为志愿时数的诱惑。所以,我就选择了较为简单的阅读,窃喜,总比背单词之类的容易实施吧?
最初几天,随手拿过借了很久,却没怎么看的《流水不回头》。借这本书,也是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小时候读过作者陈染的一篇小说,印象很深;二是,我想模仿这本偏生活化文集的写作风格,试图学着记录所思所想。可惜幻想是美好的,遇到了手机一切都不算数。
这次打卡时,我随手翻了几页。不知不觉,就慢慢走了进去,走进了她的精神世界,和她相逢;也和自己再度相遇。
这是一个内向者的心灵纪事。陈染把内向者的孤独气质写得淋漓尽致。看看这些文章的标题:《与另一个自己相遇》、《半个自己》、《我和另一个我》、《哪个“我”才是我身为自己的时候》、《能否与自己和解》、《“大家”是谁》……她执拗地认为,人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可是在现实生活里,人只能活出“半个自己”。你必须舍弃“半个自己”,把半张脸化装成众人皆同的模样,半边身体的骨骼也必须是圆润的,这才能换取各种路口的通行证。“你其实只有半条命!因为,你若想保存整个生命的完整,你便会无生路可走,你就会失去全部生命”。
撇去她那种忧郁的气质,其实她的感受,我也有,只是反应没有她强烈罢了。有时参加一次聚会,脸上附和着笑,可是内心里感到的却是无聊,想溜,不好意思,于是充满了后悔,并发誓“下不为例”;可是到了下次,还是不敢或不忍拒绝。
陈染说自己一方面喜欢思想意识上的不安分和自由感,另一方面又倾向于在日常生活上相对的秩序化和规范化。我觉得自己也是这样。生活的刻板和思想的活跃组成了一对矛盾,往往成为苦恼的根源——这是不是内向和外向的一种冲撞呢?
总而言之,若不是偶然有机会再次阅读,我不会静下心来发现自己,寻找自己。我们走得太急,步履轻浮,早就忘了到底为什么出发;出发时的自己又是什么模样。
这本书后来翻得差不多,接着打卡时,我用了曾经买下从但未看过的新书,萧三匝的《站在刺猬这一边》。买时被书名、作者名、简介所吸引,想着兴许可以了解一些较为深邃的想法,毕竟生而为人,首先了解自身,其次应当睁眼看世界,去看看我们的社会、我们的国家究竟是什么样,路到底应该怎么走。
本书中,作者深度对话李泽厚、吴敬琏、江平、杜维明、秦晖、高全喜、张千帆、周濂、秋风、刘震云、野夫、马未都、阎步克……以多元视角贯穿现实。他从思想、文化、社会、公民四个视角观察当代中国,以切身经历、调研和访谈剖析中国思想现况,评论自由主义、新儒家、新左派等思潮直指关键,犀利深刻,启人心智。
跟随着作者的访谈以及随笔,我看到了复杂中国里不一样的现实。政治家、企业家、知识分子、农民……不同群体,就拥有不同维度的人生状态。能够隐隐约约触摸到社会肌理,我想这是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收获。
感谢这次活动;它让我再次细细阅读,让我终于记得回头看一看自己,拾起荒废很久的心灵;让我看见了那些会发光的思想,看到了有很多人在探索在执着,在为这个国家全力以赴。
阅读并思考,从来不是一件难事。难就难在心浮气躁的今天,全民娱乐化的时代到来,社交媒体疯狂占据人们的生活,纸片信息铺天盖地,我该如何深重?
保持所谓初心,是需要时光慢慢去熬的。文字恰恰就能给你带来盈袖的暗香;它让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思想,化作熠熠星光,静静落在你的心里,远辰落身旁。
【作者:外国语学院 2016级 白姝怡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修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