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08 12:21:49
点击:
夏日滚滚热浪,却怎么也抵挡不住山大经院学子暑期调研的热情。刚结束紧张的期末考试,我和队友们一行十人在山东省政协委员、经济学院经济系系主任侯风云老师的带领下,来到章丘黄河镇就农村经济历史和现状进行调研。
上午八点,我们从中心校区出发。队员们之前已经通过讲座和文献查阅对农村制度变迁过程进行大致了解,并召开了团队成员会议,明确分工,搜集农村改革变迁信息,制定走访计划,做足了准备。
上午九点多,我们顺利抵达章丘黄河镇王家圈村,刚来到村庄,就受到了村委会的热情接待,在村主任的安排下,我们顺利解决了住宿问题。那是一间大屋子,里面有7张床,队员们都感到很满意,并非常感谢王主任一家。
紧接着,调研团队抓紧时间调研,先来到村民委员会办公室,在那里与王和新主任进行了座谈。首先,王主任对王家圈村的现状进行了全面的描述,然后介绍了村里幸福院也就是农村福利院的项目,该项目针对户主型养老的新理念,旨在为独居的老人提供更方便的服务。在准备招标的过程中,村委会请专业人士做了400平米的规划设计,包括办公区、功能室、阅览室、宅基地生活区。在章丘地方政府新政策的变化下,由于资金不足引起两次招标失效,使这项阳光惠农的政策没有完美落实。在村委会门口,立着一根旗杆,不过,上面并没有飘起国旗。看着空空的旗杆,王主任意味深长地说:“我本来是想在这里挂国旗的。”原来,主任是买了新国旗的,可是村支书觉得村委会门口过于落魄,不好意思在这样不体面的地方挂上国旗,担心有辱国旗,让我们感受到废墟上的党支部的无奈和辛酸。这是一个发生在王家圈村的空旗杆和新国旗的故事。
离开村委会,我们分成两队,一队去村民家里进行深入访谈,通过一位八十三岁高龄老人关于土地改革相关历史的讲述,对新中国成立前后的农村土改制度变迁进行了解。老人家热情地在门前的葡萄架下给我们展示了一曲二胡。在那里,我们还了解到有些贫农在得到土地之后劳动热情日益增长,生活状况显著改善。另一队跟随侯风云教授去往王大爷家座谈了关于合作化的历史信息。作为前任村委委员,老人对王家圈村的发展历程记忆清晰,大跃进时期人工土地改造,没日没夜、不分男女地劳动,村里的孩子则由老人照顾,一个老人照看几个孩子,感觉就像现在的托儿所。侯教授提到了政治经济学中关于“集体”的经典问题:“集体经济容易让人偷懒,而且上级干部瞎指挥、谋私利,生产水平低。”但大爷听了却说“偷懒的人是有的,但并不是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多”。在王家圈村,生产队都是王姓,所以大家都很齐心,虽然也有个别落后的,但队长会让先进的看着落后的。关于公粮,是根据队里的生产情况来征收,不公平的现象是先进生产队多交公粮,落后生产队国家返公粮,也就是救济粮,不让集体中的人饿着,但这也会造成不公平和效率低的现象,利弊需要权衡。在集体化时期,侯老师多次对我们说,通过实地调研,让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本里的知识,甚至看到课本里没有却真实存在的东西,这就是实在调研的魅力。
下午,我们在大寨村凉快的杨树林子里又对几位老人就农村经济制度变迁进行了更深入的访问,并了解了现在村里的状况和农民的意愿。晚上,我们回到王主任家中整理文稿并休息,做好接下来的调研准备。
一天走访下来,虽然很累,但是收获满满,欢乐多多。
【作者:经济学院 2015级 黄红霞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