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沂韵蒙情”调研团队员 苑泓丽

发布时间:2017/07/09 09:37:10   点击:  

7月8日 星期六 晴
  坐在返回济南的火车上,两旁的风景不断变换,临沂这座朴素而温暖的城市也正与我们渐行渐远。这时,我们才真正意识到,在毒辣的太阳和不断变换的交通工具中,我们的调研活动也已经以一种平淡的方式接近尾声。但是,在回望这段调研时光的时候,却有太多的故事和感动、艰辛和成就、迷惘和温暖浮现眼前,让这段经历变得丰富而难忘。
  七月流火,青春八人行,我们“沂韵蒙情”特色文化产业精准扶贫调研团队以费县、郯城以及临沭三地为典型代表开展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深入到各村镇的工厂和贫困户中,实地考察了解临沂的特色文化产业精准扶贫工作现状,走访过程中我们采集了大量的一手信息以及图片、影像等珍贵资料。
  这次调研活动的第一站是临沂费县。初到费县,正是正午,一股强烈的热浪扑面而来,让队员们心中难免产生了一丝焦躁。推着大大小小的行李走出出站口时,却看到早已在外等候的费县文广新局领导,初到时的烦闷与不安瞬间被一股温暖冲散。随后,负责人驱车带我们赶往调研目的地——朱田镇崔家沟社区以及费县中华奇石城。
  在朱田镇崔家沟社区,我们拜访了临沂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费县手绣项目的传承人卞成飞女士,参观了花样别致、做工精美的纯手工绣品,并与她进行了深度访谈。卞女士本人也表示,做灵活就业基地不仅想帮弱帮贫,更想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这门手艺传承下去。一番朴实而又诚挚的话语,令我们不禁肃然起敬。
  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银发苍苍带着眼镜的耄耋老人,她一丝不苟的做着自己的工作。老奶奶亲切地和我们聊天,讲述着她与手绣的情结。作为一个四代同堂的老人,家中儿女起初并不想甚至反对她来做手绣,更何况是住在厂里。但是老人说她就是喜欢这个东西,尤其是做虎头鞋虎头帽的时候,一想到有新的生命降生,能够喜欢并穿着自己的绣品,就倍感幸福。老人同卞女士一样,还想在这个善于遗忘的时代,将这种老一辈留下的传统手工艺传达给当下更多的人。这时,我们像一群无知又好奇的孩子,被传统文化吸引住,安安静静地听着老人讲那古老的歌谣。
  离开费县后我们来到调研第二站——郯城。初来乍到的陌生给我们办理入住造成了很多曲折和困难,所幸后来我们在当地领导的带领下,调研行程一切顺利。在这一站的调研活动中,我们走访了郯城著名中国结生产制作基地——红花镇、二胡专业制作村——庙山镇岳庄村以及柳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庙山镇薛庄,分别了解了中国结、二胡以及柳编作为文化产业形态在带动村镇精准扶贫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现状。在红花镇专门建造的中国结博物馆中,我们看到了中国结在当地文化中的发展历程以及深厚的历史底蕴,在岳庄村我们了解了二胡制作的工艺流程,在薛庄柳编电子商务产业园区,我们看到了全村皆柳编、户户有淘宝的景象。
  岳庄村之行是此站我感触最深的。我们路过的村户大部分门口都摆放着制作二胡的工具和或多或少的半成品,让我们不禁感叹这座小村子的神奇。见到二胡制作老艺人高振保之后,更是被村里人的热情所感染。高师傅亲切地给我们介绍当地的二胡制作情况,还大方地拿出自己制作的价值上万的二胡以及珍贵的蟒蛇皮供我们观览,并热情解答我们的提问。在访谈中,高老向我们诉说了一个令他失望的现象——二胡的制作质量下滑,尽管村里大部分人都多多少少是他的徒弟,但是却有小部分人在习得这项手艺后只注重眼前收益,为谋利润放弃对质量的追求,造成村里二胡质量参差不齐,并出现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这无论是对村里二胡制作的整体市场信誉而言,还是对这门传统手工技艺而言,无疑都有着极大的伤害。高老在访谈中表现出的这份匠人精神感动了每一位调研小组的成员。
 最后一站,我们来到临沂最南端的临沭,我们在县文广新局邱主任的带领下参观了当地著名的玉山镇李庄村莫氏绒绣和临沭柳编博物馆,并拜访了莫氏绒绣第五代传承人莫宗荣女士以及传统柳编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山东省工艺美术大师杨进邦大师,收获颇丰。
  在交谈中,莫氏绒绣传承人莫宗荣女士不仅向我们介绍了绒绣的手工技艺以及当前莫氏绒绣在精准扶贫方面做的工作和突出贡献,还带我们实地走访了两家因此获益的贫困户。于我而言,最令人感动的不仅仅是莫女士能够将这门传统手艺传承下去的情怀,更是她对社会的回报和贡献,包括促进绒绣进学校、自发带动周边贫困户和残疾人参与其中并为其提供技术培训。莫女士还考虑到残疾人士的心理问题,自发掏钱为他们请心理医生,为大家开导情绪解决心理障碍等问题,体现了深厚的人文关怀和社会奉献精神,让我们对她的人格境界钦佩不已。
  这次调研深入山东农村,虽烈日当头,辗转多地奔波,但我和队友们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开阔眼界也收获友谊。我们还收到了指导老师邵明华老师以及刘玉平老师不时地发来的指导意见和关怀,感受到临沂本地人民的热情和朴实,在调研活动期间,与临沂大学的交流座谈也让我们收获良多,丰富并充实了我们的调研生活。
  沂咏春风,文以济道,在这段时间里,曾经走过的山水,尝过的艰辛,看过的生活,听过的故事,都成为了我们最美好的经历。在这条调研的路上,我们遇到了爱情,看到了陪伴,目睹了相守。而调研却并不会因此画上句号,我们的故事仍在待续,在未来的社会实践中,脚步不停歇,我们在路上。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苑泓丽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孟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