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外国语学院本科生 赵惠欣

发布时间:2017/07/10 10:18:24   点击:  

7月9日 星期日 晴
  今天中午,闲暇之余,我又捧起了之前已经一读再读的英文版小说Me Before You. 这本小说的中文译本书名是《我就要你好好的》。书中的故事情节有点俗套,但是描写细腻,饱含深情,也探讨了当今一直被人们热议的话题“安乐死”。
  书中的故事是一个平平常常的乡镇女孩儿遇到一位高富帅,两人相知并相恋的过程。然而,这位曾经的“高富帅”是一个已经因为意外车祸导致四肢瘫痪且苦苦挣扎了两年依然想放弃自己生命的人。女孩儿小露在失业后找了一份看护工作,而病人就是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的威尔。威尔在小露的悉心照料下,慢慢恢复了以往对生活的热情,但是最终,六个月后,他还是选择了结束自己的生命。对于威尔的选择,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看法和理解。这样一个曾经爱好爬山和各种探险运动,家境优渥,事业平步青云,有一位漂亮且门当户对的未婚妻,正处于人生巅峰的人,因为不能预料的意外,成为了一个连基本生活都需要人照料的残疾人,其心理的落差可想而知。威尔对于生活有自己的理解,他没有选择去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而苟活下去,而是选择死亡以结束自己的痛苦。对与否,一个简单的评判无疑显得过于苍白。也许会有人批评威尔的选择太过自私,因为他而勉强维系在一起的家庭最终也会分崩离析,最重要的是,已经爱上了威尔的小露,可能会保存一辈子抹不去的伤痛回忆。
  然而,正如乔乔·莫伊斯在书中所写,你可以把生活变成故事,但你想不到故事的结局。我们的生活充满意外,谁也无法预料明天,同时,我们的人生充满选择,我们有权选择自己的生与死。虽说每一个生命并非独立存在的个体,我们并不只是为了自己而存活。死亡的道德困境探讨的是生命存在本身,我们无法衡量一个生命的价值,但是我们有权对自己做出选择。
  这本书的描写充满温情也饱含人文关怀。故事的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但也正因为如此,不完美的结局才会给人以更多的讨论与遐想。西方国家对于“安乐死”制度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善的体系,有专门的程序,也有专门的场所。相比之下,我们国家相关的制度设计可能因为资源的匮乏而发展缓慢。而且,这样一个话题也会受到人们传统道德观念的排斥,尤其是在我们这样一个被儒家思想浸润的社会。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可能大部分人都会反对威尔的这种抉择。但是,我想,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而每一个生命所做的选择,亦值得被理解。我们无法评判别人的人生,但是我们要有自己的思考。


【作者:外国语学院 2013级 赵惠欣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