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田野微光”调研队队员 刘亚静
发布时间:2017/07/14 23:25:59 点击:
7月14日 星期五 晴
头顶七月的骄阳,切身体会着高温的炙烤,我们“田野微光”社会实践团队来到青岛市即墨市的西北角,进行了一场与光伏农业的近距离“交流”。
踏上从青岛校区始发的136路公交车时,太阳初露锋芒,气温便已节节高升,将近一个半小时的颠簸更让人疲惫不堪。怀着疲惫却又激动的心情,我们终于到达了期待已久的目的地——青岛昌盛日电太阳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对企业的深入探索模式。接待人员首先带领我们参观了展示昌盛公司企业文化的大棚,步入大厅,一整片清新的绿色便映入眼帘,在这酷暑难当的时节,着实是清凉所在,而这绿色正是象征着昌盛公司绿色环保的发展理念,是对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最佳诠释。在讲解员的讲解声中我们缓缓步入大厅,印有企业理念、核心竞争力、企业分布的展板清晰的展示在我们面前,各种晶硅太阳能板和非晶硅太阳能板的模型更是引人注目。在这里,我们对昌盛公司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光伏农业的衍生品产生了更多的期待。
第二站就是青岛大沽河流域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实际上是昌盛公司的产品孵化器。在这里,我们看到了现代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最明显的应用,从种植到养护,无一不体现着创客的发展目标。大棚的控温技术为不同植物的生长提供了最适宜的环境,可见现代技术在农产品生长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愈来愈重要。光伏蘑菇、光伏灵芝……各式各样的光伏产品依次在物资展厅排列着。讲解员告诉我们,大棚里的农产品依托华盛绿能光伏园区优势,借助农湾孵化器成熟平台,实现了“种植—研发—深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模式,可以直接从产地送到销售者手中,品质更让人放心。
下一站我们参观了新能源电力智慧化数字运营服务商,这里堪称是农业创新人才的聚集地,各种创客产品更是夺人眼球。农民转为农业创客,充分发挥了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不仅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还在迈向小康的道路上大步前行。
在昌盛日电的参观结束了,但其成功的运营模式仍在我们心中激起阵阵涟漪。农业是固国之本,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二者的结合正是当今社会最推崇的模式。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光伏农业将从试点变为大面积推广,成为精准扶贫的动力源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作者:政管学院 2016级 刘亚静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