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骑乐融融”调研队员 邱书琳
发布时间:2017/08/30 10:31:00 点击:
8月29日 星期二 阴
今天,几乎贯穿了我们整个暑假的“共享单车资源配置现状”的调研终于到达了尾声。开完总结小会的我回到电脑前,翻看着这一路拍的所有照片、勾画过的问卷纸张和会议记录,回想整个调研过程,不得不感叹,调研这件事,真的是对心理素质和综合能力的双重考验。
随着共享经济和“互联网+”的大热,最先进入公众视野的产物就是共享单车。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一新兴事物,我们团队以用户的个人体验为基础,站在较为宏观的角度,确定了“城市共享单车供需不平衡背景下的低效资源配置”的调研主题,从正常车辆的分配、旧车的维护和废车的处理三方面对单车的资源配置问题进行调查。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共享单车目前虽然在资源分配上存在着诸如供需不平衡之类的问题,但是发展前景可以看好。我们应当对它保持信心,相信在政府、企业和公民三方的共同努力下,共享单车的发展道路会越来越完善和顺畅。
在实践过程中,令我们印象最深的并不是单车存在的问题,而是发放问卷中的问题。
首先是被调查者的不信任。去世贸广场刚开始调研时,有不少人看见我们拿着问卷走向他们便假装没有看到或是十分冷漠地拒绝了,我们常常连解释自己的机会都没有,便被人当成了“推销员”甚至是“骗子”。在访问单车运维师的初期,运维师甚至会赶紧离开,拒绝我们的访问,这也一度让我们很受挫,很委屈。但好在大家并没有因此放弃,而是重新鼓足勇气,调整好状态,以更自信、亲和的态度去面对每一位被调查者。
其次是对被调查者的鉴别问题。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调研时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目的不那么纯粹的人。有的人在填完问卷后便向我们索要更有价值的礼品,还有人会询问我们的个人信息。最让我们心情复杂的是一位大叔在填完问卷后,硬拉着我们去一个售楼处留下号码,要我们记做是他拉来的客户。由于我们调研的地方广,不固定,这类问题在调研初期常常遇到。好在随着我们经验的逐渐丰富,鉴别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都有所提升,这类问题在调研后期变得越来越少。
调研时,我们全程骑行着共享单车,用双眼观察情况,用嘴巴访谈市民,用耳朵倾听心声,用心体会现状,用耐力支撑全程,用微笑化解隔阂,用自信赢得信任。现在想想,那些调研中遇到的挫折原来也是好事,它让我们有了更坚强的心理素质,更强大的亲和力,和更加自然的沟通能力。这些挫折在时间这个催化剂的作用下,变成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财富,让我们在适应社会、走入社会的道路上前进了一步。而这,也许就是社会实践的核心意义所在。
【作者:管理学院 2015级 邱书琳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晨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