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社会实践结题答辩者 孟令晨旸

发布时间:2017/09/21 20:25:41   点击:  

9月21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是我第三次站在外院社会实践结题答辩的讲台上,我仍然记得自己大二伊始答辩时的紧张与羞涩,记得大三结项展示时的利落与干脆。如今时光的车轮飞转,大四的我再次站在这个讲台上,心里竟少了一股浓浓的闯劲儿,反而多了一丝淡淡的平和,似乎所有的一切都是水到渠成。
  由于回宿舍换穿正装,我的签到顺序基本在最后面,在我答辩之前,将有二十个团队进行自己的实践展示。看到这一答辩顺序时,我们团队与我同去的小伙伴一开始是比较不满意的,但是当我们真正静下心来去看其他团队的项目展示时,却又在心里默默感谢起这个安排来了。答辩顺序在前的团队展示完后就可离场,位次排在后面的我们反而有机会了解更多其他团队的情况以取长补短。参加此次暑期社会实践结项展示的同学基本都来自2016级和2015级,是我们的学妹学弟,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自己当年做实践展示时的影子:有一丝慌乱但又竭力隐藏,心中激情澎湃但又努力平静,总想让自己看起来稳重些、高端些。一级又一级的同学都是这样过来的,由青涩转向娴熟,最后可以说是近乎老练。从大的方面来讲,大学所带给我们的收获不就是如此吗?青涩有青涩的可爱模样,娴熟有娴熟的无限风光,没有哪个阶段更好,因为这些都是我们应走的路、应有的成长。
  在今晚的答辩中,我发现一个比较明显的现象,社会实践的选题随着年级的增长深度会呈现一个明显的递进趋势:16级的团队多关注身边事情与现象;15级的团队则更加偏向于研究社会上的热点问题,并努力结合自身专业特长;14级的团队则倾向于研究规律层面的观念问题,选题更加学术、思路更加严谨。这种趋势不就是我们在大学中专业素养逐渐提升的体现吗?大学的教育绝对是有用的,一个好的大学不仅能让你看清问题的表面,更重要的是能教会你分析问题的方法,透过现象看本质。
   一个人获取知识的途径有很多,对于我们当代大学生而言,除了学校,社会也是我们的第二课堂。
 


【作者:外语学院 2014级 孟令晨旸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皖宁 黄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