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山东博物馆参观者 王一霖
发布时间:2017/10/07 13:11:27
10月7日 星期六 阴
国庆期间,我参观了由山东省博物馆举办的中国简帛文化展。作为目前我国博物馆界举办的参展单位最多、展品最为珍贵的文物展览,这场简帛文化展无论是从形式、规模,还是价值、意义,都令我叹为观止。从参与者的角度而言,走进这场展览或许只是无心所至;然而从传播者的角度,选择在祖国诞生之日,举办一场展示华夏文明起步的展览,相信必是有心为之。
文化是定义民族身份的客观存在。追溯文化的源流,实际上就是在追溯民族身份最初之态,将之与当下的民族形态相对比,以确定民族文化中稳固不变的深层结构。一场简帛文化展,用意便是如此。简、牍、帛都是殷商时期人们主要的书写载体,然而今日它们作为历史文物,又成为了先秦文化的话语载体。所呈现的文化话语,又并未局限于政治、经济等我们惯常切入各类文化的宏观角度,还放眼于日常起居、家庭伦理等微观琐细,以一种更加亲民的叙事方式走进公众。无论是简帛自身携带的文化内容,还是整个展览文化主题的编排,都引发了观者在欣赏展品之时对文化古今发展的思考。加之国庆这一特殊的节日背景,国人民族身份的强化与文化认同感的提升,自然是水到渠成。
文化在宏观上是民族的,而在微观上则是个人的,是属于每一个社会个体的。实际上每个人都不自觉地处于文化的感知与传播之中,不限专业,不限职业。只是有的领域将这份不自觉转化为了自觉,将很多我们当局者难以言喻的文化特点清晰化、条理化。因此我更愿意以一个社会人的身份,对周遭的文化现象时刻保持应有的敏感;以一个文化知识学习者的角度,在主观感受与客观知识积累之间,寻找自我观点的平衡。
【作者:国际教育学院 2015级 王一霖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