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10/15 02:19:14
点击:
如果日记可以有标题,我一定会为这篇日记取名“我与一多先生的一天”。
生活在偏远的软件园校区,我对中心校区的景观建筑并不算熟悉,隐约记得董明珠楼以北有许多老教授的雕像,可若问到他们是谁,却支支吾吾说不真切。今天难得有机会,跨越了济南最拥堵的车流“进城”去蒋震图书馆查询资料,可最后留下最深印象的,却不是知识,而是在步履匆匆路过中惊鸿一瞥,然后回退、细看、确认,坐在雕像身边的长椅上,仔细想着闻一多与山东大学的一切。
闻一多,著名诗人、学者、民主斗士,1930年8月,应国立青岛大学(山东大学的前身)校长杨振声的邀请,与梁实秋相偕来到青岛,担任文学院院长兼中国文学系主任,就此与山大结下渊源。大学之前,我对一多先生的印象是《最后一次演讲》,是《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进入大学后,知道他是我们的教授,可就在这一刻,我才开始思考名师与名校的含义。
闻一多的轶事自然不必细讲,端详着雕像,我的思维却逐渐转到了这座倾注了先生心血的学校。从小到大,我们对先生的印象总是凛然无畏的勇士,面对满堂特务高喊着“你们站出来!你们站出来!”,最终在一声枪响里轰然倒下,血色涌入黑暗,眼神失去光彩,斯人已逝,却依旧扬名天下。但在这座校园里,这位叼着烟斗,发型颓唐,神情严肃的老教授,俨然褪去一身沉重的光环,只是一位焚膏继晷、兀兀穷年的学者,一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主任,是我们最可敬可亲的闻老师。身边不时有学生走过,青春朝气的面庞说说笑笑,伴着百年山大世纪林里仍然盎然的绿意,在初秋仍然构成了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一多先生就在这里,叼着烟,思索着问题。对于学者,校园是灵魂的港湾,山大是先生的家。
大学与名家,或许就是这样相辅相成的关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人活七十都能称作古来稀,这座校园明天却将迎来116岁生日。一代一代名师大家终会离去,但斯人已逝,他们的精神风骨却永远为学校烙下光辉印记,刻在无数青春蓬勃的学子身上,随教书育人的伟大事业一起桃李天下,万世流芳。我总感觉自己很容易被厚重的历史打动,但116周年的历史,本来就是值得每一个山大人骄傲的丰厚财富。从登州文会馆,到官立山东大学堂,到国立青岛大学,再到国立山东大学,又经开国拆分、新世纪合并,一步一步演化成今日山大,校园的苦难与荣光里折射了国家兴衰,生活在一所苦难历尽而依旧坚持砥砺前行的学校中,诵读起“公家设立大学堂,是为天下储人才,非为诸生谋私利;诸生来堂肄业,是为国家图富强,非为一己利身家”,生活于此校,学习于此校,传承大师精神,笔耕不辍,辛勤求学,不正是应该值得自豪的吗?
天色暗沉,日渐西垂,烂漫的晚霞照在金色的塑像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明天为校庆生,自然会是气氛活跃的,此刻的宁静隽永,应该是先生最喜欢的做学问的气氛。那么,狂欢之事明日再来,此刻倒不如静下心来,再在先生的陪伴下读几篇文章。
【作者:软件学院 2015级 毕冠群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明珠】